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

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

最厚达150~180米。

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

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1]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

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环境变迁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

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

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

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

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

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

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

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

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气候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 毫米,中部300~400毫米,西北部100~200毫米。

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干旱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该区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

该区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

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

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

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

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

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

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毫米/60min。

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如1977年7、8月,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笼罩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安塞(7月5日,225毫米)、子洲(7月27日,210毫米)、平遥(8月5日,365毫米),暴雨中心内蒙古乌审旗的木多才当(8月1日)10小时雨量高达1400毫米。

生态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

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生态资源煤炭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

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陕西榆林市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

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恶性循环1、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贫困加剧→单纯追求多产粮食→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2、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人口持续增长。

滥伐滥垦第一、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世界各民族的远古传说都具有以“神格”为中心的特征,中国远古传说中的黄帝也如此。

但综观《国语》、《史记》、《帝王世系》、《通鉴外记等史书》,都可证实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随着岁月的推移,黄帝部落日益壮大,发展成为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黄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并且人们采用各种方法美化黄帝,使他成为一位超乎凡人的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