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
二、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2.教师讲解:朱元璋出身贫寒,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

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

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最终统一全国。

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学生回答:
朝年璋京)大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教师讲解:朱元璋亲历过元帝国的灭亡过程,他充分意识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皇权集中的重要性。

同时,他认为元朝灭亡原因之一,是朝臣的权力过大,君主不能专政;灭亡原因之二,是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使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

2.材料展示:
材料一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告诫子孙:“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材料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材料三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67—68页,归纳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师生归纳:
教师提问:请同学归纳明朝加强皇权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师生探究:明朝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带来的利弊?
师生归纳:利: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弊: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于问责,同时,皇帝事必躬亲,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

4.材料展示:
材料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68页《相关史事》,如何解决朱元璋的烦恼呢?
学生回答: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

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材料展示: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清科举考试,考生作弊手段。

教师提问:明朝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这样的考试能选拔出怎样的
人才?用表格归纳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

学生回答:原因: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都出自“四书”“五经”,因为考试内容的固定,所以很
多考生选择作弊。

人才: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

学生归纳:
2.师生探究:你同意材料二中顾炎武对于八股文的看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观点:同意。

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明朝实行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它是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但它使科举制度失去了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

它禁
锢人们的思想,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焚书坑儒更加恶劣。

3.师生归纳:科举制的发展。



人物相关史实
隋朝隋炀

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四)经济的发展
材料展示:
材料一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的农作物。

材料二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69页,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归纳明朝经济的发展。

学生回答: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

朱元璋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明朝统治。

同时,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明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但是厂卫制度、八股取士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板书设计◇
明朝的建立时间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城应天府南京
措施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建立特务机构厂卫制度科举考试八股取士
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