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A.促成新思潮的萌发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C.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2.《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意图()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协定关税D.领事裁判权3.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中说:“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条约口岸()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特性D.导致近代中国的不断沉沦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5.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该观点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A.鸦片贸易合法化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7.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

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8.“鸦片战争后,在中国自然经济的旷野上,几百个近代工矿、交通、制茶企业兴办,近代企业的朝阳喷薄而出”。

这主要反映了()A.个体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民族工业由此开始创办C.创办外商企业获得许可D.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启动9.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A.严复B.魏源C.曾国藩D.容闳10.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该地区()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C.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1.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

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

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

这反映出()A.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B.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C.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D.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12.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册例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

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中美望厦条约》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

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

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攫取到的在华特权,并简析其对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仍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有大量出口,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

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1亿两,合3000吨;而外国人的估算多得多,认为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000或1万吨。

另一种估算是十七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千两海关)——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

到199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9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

1981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升至第19位;1997年,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行列;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

——孙玉琴主编《中国对外贸易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为:D解析:从材料中的“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改变,“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说明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D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新思潮,A错误。

BC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

本题解题关键抓住题干要旨“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即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脱离封建社会,开始被动地近代化。

2.答案为: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条约内容中能够打开中国市场的是协定关税。

故选C。

ABC三项均无法体现外国在中国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一根本的侵略目的。

考点:鸦片战争的目的3.答案为:C解析: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体现了西方的强权,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人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窗口,由此可知,条约口岸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特征,C正确;条约口岸不是中国主动开放的,而是列强强加的,A未凸显条约口岸是强权政治产物的特征,排除;B只强调了条约口岸客观进步性,未突出其破坏性,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只强调了条约口岸的破坏性,未突出建设性,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4.答案为:B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

5.答案为:D解析:材料“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体现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英国希望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主要和其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D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A排除;B属于鸦片走私的目的,排除;C不属于本质,排除。

故选D。

6.答案为: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答案为:D解析:1781~1793年,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C项时间不对,排除;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

8.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几百个近代工矿、交通、制茶企业兴办,近代企业的朝阳喷薄而出”可知,材料体现了自然经济基础上近代工矿业、交通、制茶等近代企业建立并发展的情况,即反映了这时期工业近代化进程启动的情况,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工矿业等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体小农经济的瓦解,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小农经济的冲击作用,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化工业进程启动的现象,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开始创办的信息,B项错误;创办外商企业获得许可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外商企业在中国创办获得合法地位的现象,C项错误。

9.答案为: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部分地主阶级觉醒,主张向西方学习。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故答案为B项。

ACD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容闳是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答案为:B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迁至他乡种田的人数减至0,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激增。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该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B正确;数据中没有农业生产商品化的信息,故A 错误;从数据中看不出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融入,故C 错误;材料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迁移,无法体现城市化进程,故D错误。

11.答案为:C解析:由于中国生丝顶级定价权在洋行,所以会出现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说明列强通过生丝市场中价格的主导权,以低价掠夺中国的生丝,C正确;生丝品级是由列强制定,由此不能说明中国的缫丝业执行更严格标准,排除A;B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题干未提及中国缫丝技术的变化,排除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