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中醫,非常值得一讀(轉)不管是不是學中醫藥,真的值得一看,有點長一這個話題本身就太大,肯定說不清,只是因為經常有人與我聊到它,乾脆就寫出來,大家討論。
首先應該明確我的本意,學中醫、做中醫與學好中醫之間不是一回事。
弄個手藝混飯吃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其實還真不如幹點別的,中醫這碗飯最難吃!許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醫學專業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級一級熬到副高級、正高級,也未必就學好了中醫。
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應該進這個門。
學中醫難不難?不難!這是一些高分學生的看法,原因很簡單,他們能夠用功,肯背肯記,不就是那幾百個藥、幾百個方嗎?無論什麼樣的考詴都得心應手。
但到了臨床許多人的頭就大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現在的教育有問題,你的教材有問題,你的老師也許也有問題。
認為難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學生,想投機取巧,60分萬歲,這些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將來,也不是我們操心的範圍。
我的看法是:難!二其一難:幾千年的積累,要你一個腦袋裝進去!是什麼樣的CPU、多少記憶體、多大的硬碟?才能處理這麼多資料?!想著就可怕。
所以要有方法,現在的學院派(大專院校)講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謂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說件事情便明瞭:一個內科主任朋友,帶著一群實習學生,非常的盡心盡力,半年之後我問他是否有得意門生?是否要留幾個?他回答‘一個都不要’,可國家和家長花了多少錢,學生們費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這位主任說了一句非常令人費解的話――‘有幾個基礎不錯,知識還算扎實,但沒思想。
’好個沒思想!太貶低人啦!但細想一下,現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養高分低能嗎!幾本書、畫重點、考重點,ABCDE選擇題,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師承派(家傳、師傳)的如何呢?許多人跟著老師或父母學上幾年,弄幾個所謂祖傳秘方,考個醫師證書,便要殺遍天下了。
難怪現在對於師承考詴的審核越來越難了,因為這些人的確把政府部門弄得頭疼。
那位主任所以說那幾個好學生沒思想,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所有的知識貫穿起來,什麼叫學問?學問=知識+思想,學中醫不是學歷史,歷史就是歷史,不能篡改歷史,只需要你記住,然後加以理解就足夠了。
學中醫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怎麼變?舉個例子:要知道‘普濟消毒飲’,知道‘李東垣’,(這是最起碼的)還應該瞭解清楚‘大頭天行’,(這些就已經構成知識了)但知道這些以後沒用!因為你找不到‘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疼痛,咽喉不利’的標準病人,現在需要你產生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毒’!所謂‘氣之盛則為熱,熱之盛則為火,火之盛則為毒’前邊為熱為火的時候與你無關,已經是毒的時候就要消毒!簡單!什麼時候用呢?毒未發的時候,病人高熱,沒有表皮的症狀,你肯定以為是外感入裡化熱?也想不起來這個方子。
等到皮膚紅了,正好用!說著簡單,火候難拿!那裡紅腫可以用?頭面紅腫可以用,(廢話!)這是李東垣的原意。
後背呢?(比如紅皮症)照用!升麻幹嘛使?薄荷幹嘛使?統統砍掉!加點蒲公英、地丁不好嗎?腿上呢?(比如網狀淋巴管炎)照用!凡是李老先生原來要往上走的、往咽喉走的統統不要,加點牛膝不好嗎?再返回去看,這方子已經被你改得不成什麼樣子了!好!大好!這就是你的方子,這就是你的思想!等到有一天你覺得‘普濟消毒飲’這個方子不好用的時候,你可以稱得上有點學問了,因為你一定嘗詴了許多更理想的組合。
今年醫師考詴前,一個‘趕考的舉人’問我,為什麼風寒外感不能用麻黃湯,我告訴他‚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讓用!科舉就是科舉!你得隨他人心願!你用了就不給你分!‛,因為寫考詴大綱的人不看病,所以就不用,據說很多專家對麻黃湯都反感。
原因呢?因為麻黃素!升血壓!縮血管?提高心率!就象這幾年鬧馬兜鈴酸、木通堿、紅汞、這些問題的本質都一樣,把問題割裂開考慮,用生化手段研究方劑,用顯微技術觀察人體,這不是中醫。
最起碼這種人沒有中醫的思想。
其實,我也很少用到麻黃湯,但原因不一樣,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工作條件都很好,很少有受大寒、衛表寒凝的病人,關鍵是寒邪是否‘凝’滯,如果你從冰窟窿裡被人撈上來,你看‘荊防敗毒散’還管不管用。
你可以不用麻黃湯,至少可以不給你們院長、主任找麻煩,但你心裡必頇有它的位置,因為這是張仲景的思想,等到你認為太陽病怎麼那麼千奇百怪的時候,你就不會再記著麻黃湯了,因為那時就已經有你自己的思想了。
三其二難:一個好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
中醫的舌診、脈診被許多人認為是看家的東西,是他們西醫不會的。
我不這麼看,中醫真正的關鍵是它的理論體系,是它的辨證論治法則,是中醫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如果丟了這些東西,任何一個西醫大夫都可以把中藥開出去。
但要在自己的腦袋裡建立好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使大腦按照這種邏輯思維方式運轉並非是一見容易的事!西醫的發展為什麼迅速?它是靠多學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努力,在許多學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通道。
生物學的研究帶動了生物化學的進步,而抗生素的發明是西醫發展的上帝,沒有抗生素的發明,很難想像今天是多麼悲慘的世界!物理學的進步導致了爆炸式的醫學演變,從居裡和他太太熬瀝青開始,哪一項元素不被醫生惦記呢?從琴倫發現了一束奇怪的影子,哪一束射線不投過你的身體?數學的分裂,演變出比爾蓋茨這個怪物,高速的資料處理帶動了臨床影像學發展!中醫就太慘啦!缺乏手段!為什麼不用呢?現代醫學(包括西醫和各國的傳統醫學)已經不可能割裂了,因為你的中藥已經被人家分解了,你的方劑已經被人家提純了。
你為什麼不利用他們的手段呢?我經常用胎盤組織液,就是比紫河車省事,治療瘡瘍潰久、新肉不生的時候外用,保證沒有藥源性感染的問題,因為人家提純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工作做好了。
脈象堅澀的時候就對病人疼痛的部位來個B 超,多省心?!但關鍵是你的後期工作,超出一個栓塞部位,溶栓嗎?人家連肝素都用過了,還那德行,又回來找你,繼續‘逐瘀’呀,咱們的通絡就是周圍血管再通嘛,開放周圍血管又不是西醫的專利,不許你用?關鍵是你心裡得明白,用他們B超科的設備只是為了判斷程度,最後還得回到自己的整體辨證上,該補氣?該補血?該化痰?還是該清熱?這才是你真正的本分,也是任何所謂現代設備替代不了的!有些IT人要在中醫這個鍋裡也蒯一勺湯,費勁巴力的搞了許多‘專家系統’軟體,輸入症狀――顯示病名;輸入臨檢指標――顯示方劑,多麼簡單!但是,錯了!這樣會害死人的!就象現在的許多中醫醫生一樣,方子背得滾瓜爛熟,就是有一大堆的老病號治不好,原因還是――缺乏思想。
電腦的診斷是建立在資料統計的方式下,我拆開過這類軟體,一大堆的資料庫,優先判斷的等級設置理論,加上一些名家的特定診斷結論,加權運算的法則,還有很是花哨的介面,高級VC程式設計,重重加密,工夫真的下了不少,***用沒有!一個好中醫的思維方式應該是:搜索資料(主訴)――資料分類(望、聞、問診)――資料處理(病理分析)――簡單判斷(歸納證型)――重新收集資料(舌、脈)――資料定性與定量分析(詳細問診與實驗室檢查)――邏輯假設(辨證)――驗證邏輯(綜合分析、整體辨證)――結論判定與顯示(擬訂方藥、書寫病歷)。
[建議那些熱衷於開發診斷系統的軟體高手參考――假如不怕累死的話。
]四中醫的三個手指頭下面是什麼?假如你思維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橈動的波動是什麼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覺,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樣。
其實脈搏就是線性系統學中的‘相頻特性’和‘幅頻特性’,而線性系統是專門研究‘黑盒子’現象的,就是通過輸出信號的變化,來理解那個內部結構不清楚的‘盒子’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而中醫的脈象不就是這個理論的應用嗎?可惜!有哪所院校會給中醫專業開設這種課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書看看,如果能看懂,你會覺得手下的感覺別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種脈搏的萌動就不是簡單的28個分類了,然後再看‘脈經’,會認為那本書簡直太囉嗦啦。
想學好中醫就應該博學,學什麼都會有説明,會讓你的大腦動起來,如果你哪門功課不好,你就把他補上,不然你肯定吃虧,因為人的大腦依靠大量的資料來產生思維,資料越多,速度越快!就象BT下載軟體的工作原理一樣,它依靠別的資料流程來拼湊整個檔。
有人看三國小說,發現了大將軍原來是甲亢,所以睡覺時閉不上眼睛;有人看紅樓夢,發現林妹妹的肺癆不是死於營養不良,而是死於痰火互結,氣血壅塞。
――賈府的伙食標準太高。
有一點需要重申;無論你利用什麼現代手段,最後你必頇回到中醫的思維方式上來,不然你就找不到看中醫的病人的脾了。
等到有一天,你的病人會覺得你很奇怪,料事如神,你說他幾天以後會如何如何,果然應驗,你不用問診,便告知他因為家庭瑣事而煩惱,夜裡常常做噩夢,他會認為你懂得算命!其實,那時你已經有了豐富的綜合判斷能力了,你和你的病人還會懷疑治不好他的病嗎?這是中醫獨自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是你最具風格的東西,不過還應該說明:那些現代診療手段完全可以借用,最起碼可以參考,只是不能依賴,中醫應該很靈活,並不傻!五其三、難!什麼都不能太相信!我曾經到過西北的大沙漠,(是參加一次資源考察)順便挖了幾顆野生的藥材(我不想說是什麼,否則有人會找我麻煩的),回來後與我們藥鋪(最大的、國營的)的飲片做了點對比,其有效成分前者是22%,而後者僅僅是0.5%。
所以,當你把希望寄託在某一位君藥上的時候,你最好對這些東西要充分瞭解一下。
因為中藥的計量標準是重量,而不是有效成分,所以有人說‘名醫亡于藥’似乎是有些道理吧,但這種事情你沒有辦法!就象你每天要吃的飯菜一樣,被人投了蘇丹紅、有機磷、氫氧化鈉等等,但你可以少吃,採取慢性自殺的方式還是有效果的?!但你的病人沒有選擇,他寄希望於你,你寄希望於藥,怎麼辦呢?建議你經常去轉轉藥房,轉轉市場,我在著名的藥材造假聖地轉了兩年,收穫非淺,交了許多造假藥的朋友,知道他們如何用黃柏煮小土豆來造元胡;如何用腐爛的羊皮製造麝香;如何用白薯來造天麻;如何給自製的蟲草畫紋理(不能再教了),所以,這些東西也就不好騙我了。
如果有病人吃了幾付藥還不見效(先要懷疑自己,考慮自己的診斷是否有問題),那最好讓病人把藥拿來看看,不然會耽誤你的進步,我曾經把病人在藥房抓好的酒軍自己生吃了20g,居然還是巋然不動!由此類推,醫書全對嗎?友人建議我好好的學習《醫林改錯》,因為這位朋友告訴我一句話‚醫林改錯,越改越錯‛,我非常佩服這位仁兄。
因為他看深了一步,比我的‘肉眼掃描器’精細了許多。
歷年的教材都有錯!就連醫師考詴教材也一樣污七八糟,所以,你不要什麼都相信。
《局方》中的神效托裡散有忍冬草一味,是什麼?是否是忍冬科的呢?一位博導‘藿香正氣’般的對學生說‘金銀花’也,事後某公對其戲言‚你老家農田邊上有得是,名兔耳一支箭,草本一年生,象野白菜,決然不是忍冬花,也就不是金銀花了‛此位博導勃然!現在的教材是西醫化的,考詴也是西醫化的,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醫的題目出的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