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位测井
课 时 教 学 实 施 方 案
课程:地球物理测井 授课班级:资源 1101-04 授课学期: 2013-2014 学年 1 学期
课
题
第二章 自然电位测井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
计划学时
6 学时
教
1.了解自然电位形成的原因,掌握阳离子交换、扩散电动势、扩散— —吸附电动势的概念。 2.掌握电动势的公式形式, 明确其影响因素, 了解泥岩和砂岩在自然 电位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因素 4.掌握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重点掌握划分储集层和计算泥质含量的 用法
-
由于晶格置换作用、矿物水解作用、破键作用等原因,岩石颗粒与水溶液 接触的表面常常带有固定不动的负电荷。这种现象在粘土矿物中最显著,砂岩 中的细粒成分也可能有。(在此回顾上节的内容,建立岩石体积物理模型时为 什么要把岩石骨架与泥质成分区分开,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这些带电表面, 靠静电引力吸引极性水分子及 Na+的水合离子。其中一部分阳离子紧贴岩石颗 粒表面,只作热运动,不能移动,构成吸附层;另一部分阳离子在吸附层之外 形成扩散层,可正常迁移。这样就形成了岩石颗粒表面的双电层:内层是岩石 颗粒本身在表面多余的负电荷,外层是岩石颗粒表面吸附层和扩散层内的阳离 子,总电荷等于内层电荷。 此处在黑板上画出离子双电层的示意图。 由于泥岩颗粒表面负电荷多,双电层外层厚度很大,能够自由移动的地层 水在压实过程中排出去了,剩下的孔隙很小,不存在双电层以外的自由水。砂 岩能岩性较纯、孔隙直径较大的岩石,双电层外层的厚度非常小,或者只在局 部地方有双电层,孔隙内含有大量的自由水,其含盐量和离子成分保持正常的 状态,从水层中取出的水样就是这种水。 2.阳离子交换 双电层中的水统称粘土束缚水, 但其扩散层是是可动的, 吸附层是不动的。 它们的阳离子或其水合离子都可以互相交换位置,也可以同双电层外的阳离子 或其水合离子交换位置而移动,这种现象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点是同样电荷 的离子互相交换和等电量互相交换。 岩石阳离子交换的能力用阳离子交换容量表示。实验室测量时用符号 CEC 表示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它表示每 100g 干岩样交换钠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测井解释中用 Qv 表示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它表示每单位总孔隙体积交换 钠离子的克当量数或毫克当量数。
K d 2.3
Rmf Rw
l l RT l l ZF
Kd——扩散电动势系数, 25℃时,对于 NaCl 溶液,Kd= -11.6mv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 2.扩散—吸附电动势 (1)形成条件: 岩性不太纯,泥质含量较多的储集层,岩石颗粒表面形成明显的离子双电 层,阳离子交换容量有显著的数值。
子大体平衡,称为远水。 二、储集层的自然电动势 假设完全含水的储集层其冲洗带与原状地层直接接触,则其自然电动势可 看成是产生在两者接触的界面上。主要分以下几种: 1. 扩散电动势 (1)假设: ①泥浆滤液和地层水中的盐都是 NaCl; ②冲洗带泥浆滤液 NaCl 质量浓度为 Cmf,原状地层水盐浓度为 Cw,且 Cw ﹥Cmf,此时称为淡水泥浆。 ③地层岩性很纯,Qv 近似为 0,岩石孔隙中几乎没有离子双电层,两种溶 液的交界面相当于无数孔隙构成的渗透性隔膜 (2)扩散电动势形成的过程 ①离子从浓度高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扩散; + + ②Cl 的迁移率>Na 的迁移率,使得泥浆一侧的 Cl 富集,地层水一侧 Na 富集,形成正负电荷的富集,在两种溶液交界出产生电动势; + ③电动势使 Cl 迁移速度减慢, 而 Na 迁移速度加快, 使电荷富集速度减慢; ④到正负离子迁移速度相同时,电动势不再增加,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 电动势称为扩散电动势。 (3)扩散电动势大小 应用电化学知识, 导出两种自由溶液相接触时计算扩散电动势的涅尔斯特方程:
Ed 2.3
l l RT Cw lg l l ZF Cmf
l+——正离子迁移率, l-——负离子迁移率,R——气态常数,T——绝对温度, Z——离子价,F——法拉第常数,Cmf——泥浆滤液浓度,CW——地层水浓度 因为溶液电阻率与其质量浓度成反比,上式可改为:
Ed Kd lg
Qv CEC (1 t ) G 100t
G ——岩石平均颗粒密度,g/cm3;
t ——岩石总孔隙度,小数;
双电层内层离子主要是靠粘土和细小颗粒表面多余的负电荷形成的,阳离 子交换容量反映了双电层外层平衡离子的浓度,故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是岩 石泥质或粘土含量的指示。 3.双水 在孔隙直径较大的泥质砂岩中,双电层的厚度很有限,实际上岩石孔隙中 以自由水为主。这两部分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双电层外层那部分水主要含阳 离子,阴离子很少,其性质与相邻泥岩孔隙中的水相同,称为粘土束缚水;双 电层外层以外,离颗粒表面较远的那部分水,是通常性质的地层水,正、负离
(2)形成过程: + ①岩石孔隙内有两种水, 一种是含有双电层的粘土水, 富含 Na , Cl 很少; + 一种是远水,离子平衡,所以整体来说 Na 浓度增加; ②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发生离子扩散(远水中的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层中 的钠离子),钠离子的扩散量比纯岩石情况下大; ③使富集的电荷量比纯岩石减少,产生电动势变小; ④当泥质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电动势反向; 泥质岩石中的这种电动势, 即是扩散-吸附电动势。 因为岩石孔隙有让阳离 子选择性渗透的作用,如化学中的半透膜,故这种电动势也称薄膜电势。 泥质岩石的电动势介于纯砂岩和纯泥岩之间。 3.过滤电动势 为防止井喷, 钻井时的泥浆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压力。 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 泥浆滤液会向岩石孔隙内渗透,并会带动离子双电层中扩散层的流体向同一方 向流动。泥浆滤液为电中性,而扩散层富集阳离子,故在低压一侧形成正电荷 富集,而在高压一侧形成负电荷富集,从而形成过滤电动势。 一般认为这一过程发生在泥饼形成之前,泥饼形成后几乎是不渗透的,上 述压差将落在泥饼上, 不会再形成滤液流动, 而原来聚集的电荷重新达到平衡, 不再有过滤电动势。因此过滤电动势产生于正在产生液体流动的层位,而储集 层都有泥饼,所以通常不考虑过滤电动势。 表达式:
第一节
有自然产生的电动势。
井内的自然电动势
井内可以测量到自然电位,说明井内有自然电流流动,那就要求井内必须 井内自然电动势的起因,包括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相接触时的扩散—吸附作 用,盐溶液在孔隙中的渗滤作用,金属矿物和煤的氧化还原作用。对石油测井 来说主要是前两种。这两种作用都与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有关,所以本节首先 要介绍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 一、岩石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 岩石孔隙中的水是地层水(原装地层)或泥浆滤液(冲洗带),它们所含 的盐以 NaCl 为主,盐分子在水中都是充分离解的,就是靠这些离子的运动, 形成了岩石的导电性和自然电动势。 1.离子双电层 水分子是电荷不完全平衡的极性分子,对外可显示正负两个极性,故 Na+ 和 Cl 可分别吸引极性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
学
目
的
重 点 难 点
电动势的表达式;用自然电位曲线划分储集层、计算泥质含量
自然电位的形成;各种电动势的含义;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
教具 准备
PPT 的制作,多媒体使用
教 学 后 记
(包括教学要点、步骤、方法、时间安排及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
一、教学要点 1.井内有自然电动势产生是由于储层内阳离子的扩散作用,而阳离 子的分布状态和扩散作用都是微观上的,电流的流动也是无法直接看到 的,所以本章内容讲解非常困难。要尽量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的 产生。 2.通过自然电位的公式,明确决定自然电位大小的因素,进而引出 影响自然电位异常的主要因素。 3.自然电位测井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重点掌握如何根 据自然电位曲线划分储集层以及计算泥质含量 二、教学步骤、方法 第一节 井内的自然电动势(2 学时) 1. 通过回顾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明确自然电位测井是一种电法测 井,并且测量的是地层中自然产生的电位。 2. 说明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接触时的扩散-吸 附作用、盐溶液在孔隙中的渗滤作用等。这些作用都与孔隙水中离子的 分布有关,从而引出本节的第一个主要内容:离子在孔隙水中的分布— —离子双电层——阳离子交换。 3. 明确了阳离子的分布及扩散作用, 推导各种电动势的具体成因及 大小,强调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过滤电动势的概念及公示表 达式。 第二节 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分析(2 学时) 1. 2. 了解了地层中的电动势以后,就可以根据电动势的大小判断电流在 由于电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因素也间接 井眼地层中的流动方向,从而确定砂泥岩储层中自然电位曲线的形态。 影响了自然电位曲线的形态。逐一讲述地层水与泥浆滤液性质、岩性、 储层厚度、储层侵入带大小、井径等对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电位测井的应用(2 学时)(本章重点) 1. 2. 3. 说明自然电位测井适用于砂泥岩剖面和淡水泥浆的裸眼井,并说明 自然电位曲线的定性解释:划分储集层,判断岩性、判断油气水层、 自然电位曲线的定量解释:计算泥质含量,确定地层水电阻率 原因。 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E A
Rmf
P
A
பைடு நூலகம்
4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Ω .m; μ ——泥浆滤液的粘度,Pa.s;Δ P—泥 浆柱与地层之间的压力差,atm;Aφ —过滤电动势系数,mV,渗透岩石 0.77mV; ε —是泥浆滤液的介电常数 ;ζ —是与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的参数。
三、泥岩的自然电动势 泥岩的电动势一般是扩散—吸附电动势。即把泥岩看成只让阳离子透过的 理想薄膜,储集层中的地层水或井内泥浆滤液中的阳离子通过泥岩孔隙向另一 方扩散,产生扩散吸附电动势。 产生过程: ①砂岩中 Na+、Cl吸附; ③在泥浆中形成 Na+富集,泥岩中 Cl-富集,达到平衡时,电动势为 Eda 我们把这样形成的电动势看成是存在于泥岩井壁两侧,Cw>Cmf 时,泥浆一 通过泥岩向井内扩散; ②泥岩孔隙中阳离子浓度高,它将排斥 Na+,使其扩散到泥浆中,而 Cl- 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