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

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

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

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

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

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

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

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

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

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细胞核糖体转译病毒蛋白质,后一种酶能降解mRNA,有的AVP还能抑制转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还有的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因此,可以说干扰素是通过AV-P间接地抑制病毒复制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
3.2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抗肿瘤主要表现在:第一,抑制肿瘤的增殖,但需连续使用干扰素,才能显示抑瘤效果;第二,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其作用随肿瘤细胞的增加而增强;第三,干扰素能改变瘤细胞表面的性能,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监视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第四,通过免疫调节,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因此,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琳巴细胞(CTL)的杀伤水平而达到目的。

3.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可增加ts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T、B淋巴细胞的激活,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I 型干扰素可增加MHC-1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了细胞毒性T细胞对这类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增加NK细胞裂解潜能,使机体有效地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

可增加细胞表面MI-IC-II类分子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之间的关系,增强免疫应答能力
4.干扰素的抗病毒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在医学临床方面,IFN常用于病毒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是惟一个被FDA批准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药品。

病毒唑联合IFN-α治疗丙型肝炎,对于4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新开发的一种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由于其独特的药动学特点,在机体内耐受性要优于普通干扰素[11],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比普通干扰素更好的疗效。

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被证明是目前的最佳疗法[12-13]。

2002年,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属成员SARS-CoV引起非典的大范围暴发,一种人工合成蛋白的鸟嘌呤核苷类似物——病毒唑,因其具有广谱的抑制RNA和DNA病毒的作用,被
广泛用于SARS病人的治疗,但有报道称病毒唑单独使用不能抑制SARS-CoV在Vero细胞中的复制[14]。

而在人的Caco2细胞(人的结肠癌细胞)和Vero细胞中,Ⅱ型IFN-γ和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对SARS-CoV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15]。

用病毒唑与IFN-β联合给药能够抑制病毒的增殖,其中病毒唑的使用量减少至单独使用量的1/10;IFN-β浓度降低了50倍~2 000倍,免疫抑制治疗实验数据显示较高的协同抗病毒作用。

结合治疗的方法不仅减少了单个剂量的用量,而且在早期的SARS治疗阶段中效果明显,可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阻止了免疫病理损伤。

5.前景与展望
总的来说,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此外,由于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开发用于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畜。

目前应用干扰素诱生剂和人工干扰素产品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快基因工程干扰素产品的商品化研制制剂类型、途径、剂量、毒副作用等 。

6.参考文献
[1]王晓丽,王永明,朱万光,李士成.干扰素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02,21,40—42.
[2] 柴春彦,刘国艳,李文范,干扰素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9,(9):1—2
[3]马飞.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2)
[4]刘运龙,程远国,刘学龙.干扰素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2)
[5]张永.干扰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7,19(1)
[6]武迎红,王学理,段小宇,等.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2(4):
[7]高建忠,祝卫东,黄玉帮.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2004,21(1):
[8]银晓,关平原.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1] 熊绍银. 干扰素简介[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85,(03)
[10] 淋巴因子和干扰素[J]. 生物技术通报, 1990,(08)
[11] 李万君. 人干扰素的种类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3,(05) . [4] 刘和堃. 干扰素的生产及其临床应用[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80,(02)
[12] 张磊, 刘睿. 干扰素给药研究[J]. 中国处方药, 2003,(06)
[13] 窦红, 郑煜. 干扰素的应用及不良反应[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3,(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