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桩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1

桩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1

长沙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系(部) 土木系专业(班级) 09级:建筑3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欧名贤、林涛、起止日期2012年6月4-2012年6月8日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资料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 工程概况:xx 学院委托xx 建设集团在滨江路兴建教学大楼,其中6号楼高20层 采用框剪结构,建有地下室一层。

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祥见如下报告,确定了相关工程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按规范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评估,再进行基础设计。

1.2 勘察工作概况通地对场地的踏勘,确定了孔位,并制定本次的施工纲要,完成如下工作量: (1)施工钻孔135个,累计进尺2791.90m ;(2)采取土样47件,其中原状土样31件,扰动土样16件,由xx 市建筑设计院土工实验室测定;(3)原位测试孔24个,计原位测试130次(标准贯入,重型п);(4)对135个钻孔进行了简易地下水测定,并在ZK6号孔采取一个全孔水样,由XX 地勘局赣西北中心实验室进行水质简易分析;(5)协助XX 防震减灾工程研究所做了4个钻孔的土层剪切波速测试,累计孔深度达100米;(6)对施工钻孔进行了平面位置及空口标高测定,以建设方提供的规划布置图为依据。

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3.1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场地位于长江南岸,xx 市滨江大道南侧,庾亮北路西侧,场地内地形高差不大于,小于4.5m ,属长江中下游冲积二级阶地。

场地东侧靠近庾亮北路原为与长江接通的水沟,即原四码头所在地,南侧,西侧地形均较低,现已填平。

南东侧有S 人防工程,从ZK58号深孔资料、临近的22层高的其士大酒店岩土工程勘查及区域地质资料知:该场地无全新活动断裂、地裂缝,覆盖厚度50-70米,基岩为第三系泥岩。

除人防工程及其影响因素外,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1.3.2 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通过钻探揭露知,场地内共有十四层岩土层,分别为(1)填土(3ml Q )、(2)粉质粘土(4al Q )、(3)粉质粘土(3al Q )、(4)圆砾(3al Q )、(5)粘土(2al Q )、(6)细砂(1al Q )、(7)圆砾(1al Q )、(8)粘土(1al Q )、(9)砾砂(1al Q )、(10)粉粘土(1al Q )、(11)粉质粘土(1al Q )、(12)强风化泥岩(E )、(13)中风化泥岩(E )、(14)微风化泥岩(E ),现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1)填土:灰黑色、黄褐色,稍湿,有臭味,主要为建筑垃圾及粘性素填土,局部为塘沟淤泥质新近填土,最大厚度达10.50m ,一般厚度2.5——5.00m ,图纸松散——稍秘状,欠固结,力学性质差。

埋深5.0m 以下的粘性素提取泥土填筑时间起过10年,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70a kP 。

(2)粉质粘土:在部分钻孔中出现,灰黑色、褐黄色,软塑状,中等压缩性,粘性偏低,湿,见灰黑色松软锰质结核,从动力触探结果知承载力特征值为150a kP ,土工试验计算为176a kP ,现综合为150a kP(3)粉质粘土:个别钻孔缺失该层,黄褐色,红褐色,可塑——硬塑状,中压缩性,厚度大于3.50m ,刀切稍有光滑面,粘性较强,土中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和团块状灰白色高岭土,从钻孔及取样观察,场地东侧、南侧、西侧该层强度较低。

从动力触探结果知,该承载力特征223a kP ,土工试验计算为223a kP ,现综合为223a kP(4)细砂:上部红褐色,底部土黄色,呈中密状,厚度不一,0.6-1.8,成分为卵石、砾石、粘土、中粗砂,卵砾石含量>50%,卵砾石为硅质岩、硅质灰岩,磨圆度较差,成棱角状,上部粘土含量较高,从动力触探结果知,承载力特征为280a kP ,土工试验计算为300a kP ,现综合为280a kP 。

(5)粘土:桔黄色。

部分钻孔缺失该层,最大厚度1.6m ,硬塑状,低压缩性,粘性较强,土芯呈长柱状,夹薄层粉砂土,钻进速度慢,从动力触探结果知,承载力特征值295a kP ,土工试验计算为300a kP ,现综合为285a kP(6)细砂:上部黄褐色,下部灰白色,中密状,稍湿,钻进速度快,岩芯呈短柱状,水泡搅动呈松散状,矿物成分为石英、粘土等,局部分选较好,从动力触探结果知,承载力特征值240Kpa 。

该层中含⑥——1砾砂透镜体和⑥——2粘土透镜体,砾砂呈中密状,砾石成分为硅质岩和硅质灰岩,粘性强,从动力触探结果知,承载力特征值为295a kP ,该层承载力特征值综合为250a kP 。

(7)圆砾:土黄色,灰白色,中密状,厚度较大,大于5.0m,成分为卵石,砾石,中砂,粘土,卵砾石含量>50%,卵砾石为硅质岩,硅质灰岩,磨圆度较好,成次圆状,从动力触探结果得知,特征承载力为360a kP ,土工试验计算为350a kP ,现综合为350a kP(8)粘土,黄色,浅黄色,厚度小于 3.0m,硬塑状,低压缩性,粘性强,土芯呈长柱状,钻进速度慢, 从动力触探结果得知,特征承载力为350a kP ,土工试验计算为315a kP ,现综合为315a kP(9)砂励:浅紫色,中密状,钻进时钻具偶有跳动,钻进难度一般,层厚 4.60米,从动力触探结果知,承载力特征值为360a kP 。

(10)粉砂岩:浅紫色,中密状,见浅黄色团块状砂土,夹薄层状粘土。

(11)粉质粘土:灰白——土黄色,硬塑状,见紫红色细脉及斑点,夹团块状砂土,切面较光滑,底部含砾,砾石成分为石英岩。

(12)强风化泥岩:层厚8.50m,褐红色,结构松散,手抓呈土状,无光泽,无敲击声。

(13)中风化泥岩:层厚6.9m,褐红色,结构较紧密裂隙发育,敲击易碎,裂隙面呈土状。

(14)微风化泥岩:揭穿厚度2.90m,红褐色,机构紧密,具泥质结构,矿物成分为粘土及石英,裂隙不发育,岩芯呈柱状,泥质光泽,敲击有声。

1.3.3 地下水赋存状态及侵蚀性分析在勘察过程中,对所有钻孔均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一般埋深为2——3米,地下水为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圆砾、砾砂、细砂层中的孔隙潜水。

场地周边无大型化工厂,根据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及ZK6号孔的全孔水样水质简易分析结果知,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

2 场地类别和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2.1 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该场地委托XX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所进行了孔内土层剪切波速度测试,测试的钻孔为ZK4,ZK18,ZK31,ZK39,各个孔的测试深为25米,ZK4,ZK18等效剪切波速Vse为264m/s,综合评价该场地土类型属中硬土,场地类别属于2类建筑场地2.2 场地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al)(1)填土(Q4该土层为建筑垃圾及粘性素填土,厚度为2—10.5米,欠固结,力学性质差,kP,在9号楼可以在该层埋深5.0米以下的粘性素填土建议承载力特征值为70a采用灰土桩复合地基作为基础持力层。

al)(2)粉质粘土(Q4kP,且埋软塑状,中等压缩性,场地中分布不均匀,承载力特征值为150a藏较深,不选作基础持力层。

al)(3)粉质粘土(Q3kP,可选作2、硬塑状,中压缩性,厚度大于2.50米,承载力特征值为223a3、5、7号楼的基础持力层。

al)(4)细砂(Q3kP,可选作1、4、8号楼中密状,厚度0.6-1.8米,承载力特征值为280a的基础持力层。

(5)粘土(Q2al)硬塑状,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295akP,个别孔缺失,埋藏深,不选作该场地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6)细砂(Q2al)该层厚度较大,承载力特征值仅为240akP,埋藏深,不选作该场地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7)圆砾(Q1al)该层呈中密状,厚度大于5米,场地内分布稳定,承载力特征值为350akP,是6、10号高层建筑良好的基础持力层。

(8)粘土(Q1al)该土层呈硬塑状,低压缩性,厚度大于2米,承载力特征值为315akP,可作为该场地高层建筑物基础持力层的下卧层。

(9)砾砂(Q1al)该土层呈中密状,厚度达4.60米,承载力特征值为360akP,可作为该建筑物基础持力层的下卧层。

综上所述,该工程为二级工程,场地为二级场地,地基属二级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登记为二级。

2.3 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设计预估单桩承载力参数通过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计算,参照规范,各土层承载特征值fk,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桩周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枝qpk分别为:预制桩3、上部结构资料上部结构资料分为两组,结构布置及上部结构荷载设计值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结构布置平面之一上部结构荷载设计值之一:7A:N=3900.1KN;M=40.5KNm;V=29.4KN;7B:N=5050.6KN;M=30.5KNm;V=24.1KN;7E:N=4303.6KN;M=42.1KNm;V=39.5KN;图2:结构布置平面之二上部结构荷载设计值之二:7A:N=3300.9KN;M=29.4KNm;V=30.1KN;7B:N=4520.5KN;M=25.4KNm;V=20KN;7E:N=3622.9KN;M=33.7KNm;V=25.6KN;4、桩基基本条件:选择预制混凝土园桩,桩径在Φ400mm和Φ500mm两种中选择一种。

二、设计内容1、桩端持力层选择;2、单桩承载力计算;3、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确定;4、考虑桩和承台下土体分担荷载的群桩承载力计算;5、承台设计;6、完成桩基设计说明并绘制施工图(桩及承台平面布置图、桩身及承台详图)。

三、设计要求1、完成计算书一套(应有封面和目录);2、绘制桩基础施工图(A1);3、计算书书写工整,图纸布局均匀、图面整洁,线型正确,比例适当。

四、设计时间:一周五、参考资料[]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3卢廷浩. 土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4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主编·地基及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5段新胜.顾湘编著·桩基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6袁聚云·李镜培,陈光敬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岩土工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分册·[]7林天健·熊厚金·王利群编著·桩基础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8陈仲颐·叶书麟编著·基础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9周景星·王洪瑾·虞石民·李广信编著·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0高大钊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