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列子》与饮食文化概论学号:***********姓名:***籍贯:河南省前言:千年至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也是连绵不绝。
古有先秦诸子,今有文学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饮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
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与身后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体系,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三大饮食王国之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其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和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
该书题材广泛,意义多样,充分体现了列子淡泊名利、清净修道的脱俗思想。
而《列子》中的许多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映射出对饮食的广大影响。
【关键词】自然观阴阳五行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正文:下面就从《列子》一书中的几个方面来浅谈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一、《列子》遵循自然的观念与饮食文化的关系中华博大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繁衍,与自然息息相关,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
食物原料来自于大自然,食器源于自然的给予,而我们的观念文化也在提倡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回报自然。
万物衍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
研读列子,我们可以发现《列子·天瑞篇》的人生观便是从自然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万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说明万物生存要按客观规律尽天年,体现了人生态度和生命原则。
《列子·天瑞篇》亦有言:“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
”这是说,原已产生的颜色明显了,而产生颜色的物质却没有显现;愿意产生的滋味已经尝到了,而产生滋味的滋味物质却没有呈现。
这样的情况都是顺应自然、不勉强而为的“道”的职能促成的。
万物都隐藏着本原,而这适用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味佳肴,我们并看不到它背后的物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在敬畏和积极作用于自然的前提下,形形色色的的饮食文化才能够得以延续。
二、《列子》中社会地位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其对饮食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中国饮食包含宫廷饮食、家庭饮食、市肆饮食等多种方面,不同的社会地位,对日常饮食的满足度不同。
这也是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原因。
《列子·力命篇》中有言:“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食则粢粝,居则蓬室……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北宫子既归,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
’”这几个短句的含义是,我穿的粗布衣裳,饭碗里的是糙米杂粮,而你吃的是细粮美味。
北宫子回家之后,吃的仍然是豆类杂粮,却又米饭细粮的香味。
又如《列子杨朱篇》:“故语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周谚曰:“田父可坐杀。
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肌肉粗厚,筋节腃急,一朝处以柔毛绨幕,荐以粱肉兰橘,心靥体烦,内热生病矣。
商鲁之君与田父侔地,则亦不盈一时而惫矣。
”这是说俗话说:‘人不结婚做官,情欲便丢掉一半;人不穿衣吃饭,君臣之道便会消失。
’周都的谚语说:‘老衣可以叫做坐在那里死去。
’早晨外出,夜晚回家,自己认为这是正常的本性;喝豆汁吃豆叶,自己认为这是最好的饮食;肌肉又粗又壮,筋骨关节紧缩弯曲,一旦让他穿上柔软的毛裘和光润的绸绨,吃上细粮鱼肉与香美的水果,就会心忧体烦,内热生病了。
如果宋国和鲁国的国君与老农同样种地,那不到一会儿也就疲惫了。
由此可见,甚至以及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方式等各方面的饮食文化都有着人群式的差异。
社会地位的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也会在不同的群体内使得不同的饮食文化更加兴盛。
比如,古代士人阶层经常举行闲情逸性的宴集,下层文人志士是“斗酒相娱乐,聊后不为薄”的欢聚,而上层达官贵人则是“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的礼请,这样就发展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不同人群分别对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贡献。
《列子》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点,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群发展不同的饮食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博大,更加多样细致。
三、《列子》的物类平等观与饮食文化的关联《列子》进一步阐述了物类平等的思想,态度鲜明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列子·说符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中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衍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意思是说,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
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
席间,有人献上鱼雁,田氏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地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
”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
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
物种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凭借智慧力量的大小而相互制约,得以生存,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
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通过对人类的饮食思维惯性方面来阐述不同的观点,从而提出物类平等的看法。
四、列子淡泊清净的品性与清淡饮食从特质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即以素食为主,注重药膳和进补。
同时,饮食文化还主张的美食观是畅神怡情。
而列子主张空、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清净修道,清心寡欲。
这与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素食文化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注重洁身洁食。
列子顺应天命的思想虽然比较消极,但其淡泊清净的品性却有可取之处。
而中国的素食主义文化是回归人的自然食性,主张克制克制对肉食的欲望,与列子主张清净修道是相似的,是精神的追求,是宗教的信仰。
五、《列子》的阴阳五行说与饮食文化“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思想里所设定的世界模式,是宇宙规律认为宇宙中“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制作饮食的烹饪技术和过程自然也要遵循其规律,也从而产生“五味说”。
古人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才能“变种神明”,上通于天,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自古祭天时牲畜的供奉也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
《列子》一书中许多地方都阐述了阴阳五行说,譬如: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体现了阴阳两气和春夏秋冬四时,是让万事万物发生变化的母体,而又让万事万物寄存于生命的一定范围,都由于离不开阴阳相交和四时变化的规律,所以万物的变化不会止息,四时的变化也不会停顿。
此外,我国传统医学阐述的“天人合一,四时养生”观点,其理论框架就是源于阴阳学说。
根据阴阳消长规律提出的四时养生原则。
春夏阳气在外,易动,易发泄,所以春夏季不宜贪凉饮冷、露宿当风,要多食蔬菜,最宜韭、椒、葱、蒜等杂食,若出现虚寒症,则可用温药以祛寒温阳。
而秋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用事,此时应保养阴精,宜多食些血肉之品,倘冬不藏阴,则春天容易罹患温病。
从此可看出阴阳五行说与饮食的关系密切,饮食也要尊重一定的规律,方可养生护体。
六、《列子》中体现的地域与饮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地大物博与华夏文明的浑厚悠长,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地域辽阔,衍生出物产、气候、习俗和传统的不同,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千差万别,中国有八大菜系,从此可看出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列子》中多处有提到不同的物种对不同的地域适应性的对比,以及不同地域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同。
譬如《列子·汤问篇》中有言:“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
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
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
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
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
生皆全已,分皆足已。
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就是说,“吴国、楚国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树木,名字叫柚。
碧绿的树叶冬天常青,朱红色的果实味道酸甜。
吃它的果皮和果汁,可以治愈因体气郁结而发生的痉挛昏厥。
中原一带的人视为珍宝,但渡过淮河来到北方种植,它就变成了不可食用的枳实。
八哥不飞过济水,狗獾渡过汶水就死,是地方水土使它们这样的。
虽然事物的形体气质都不相同,但各自的性情对于各自生长的环境都是相适宜的,不能相互置换。
它们各自的生理都已完备,天分都已充足。
我凭什么来辨别它们之间的大小之分呢?辨别它们之间的长短呢?辨别它们之间的同异呢?”不同的地域,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这也就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结束语:通过对《列子》与饮食文化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列子》中的许多思想都与饮食文化有许多关联。
《饮食文化概论》帮助我们了解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和养生学在内的科学思想。
我们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包含着许多哲理,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其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者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
中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饮食也担任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任务。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吸取古籍中(如《列子》)有利于饮食文化发展的精华,继承并发展,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王强模:《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