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并且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成员方对WTO规则和承诺的遵守,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为核心的非歧视原则被广泛实施,关税壁垒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淡化,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却被频频施加,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和阻碍层出不穷。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环保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法制建设落后,出口产品受国外环境措施的严重影响。
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国,近年来随着这些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对我国外贸构成严重挑战。
我国的许多产品因达不到有关国家的环境要求,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扩大。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WTO一、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的浪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包括贸易对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GATT/WTO框架内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问题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GA TT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启动阶段。
1971年,GA TT总干事01iver Long 建议缔约方全体对工作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存在的影响进行研究。
01iver Long 认为:应当考虑应用GA TT条款进行工业污染控制对国际所造成的影响,缔约方在这一领域有责任保证本国政府的污染控制措施不会导致新的贸易壁垒。
这一建议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 TT内的启动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GATT/WTO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初步共识阶段。
这一阶段为1972年至1994年。
由于环境政策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而且随着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大,所以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包括GA TT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
在东京回合谈判中,部分代表团提出应当考虑某些环境措施对贸易的限制程度,使得一度搁置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个阶段,WTO贸易与环境问题深入谈判时期。
这一阶段为WTO成立至今。
在准备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WTO成员方对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议。
2001年,WTO开始的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中,贸易与环境问题正式成为一个新的议题,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冲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的发展,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破坏与污染,也在积极努力地治理环境,但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没有使我国的环境恶化得到缓解,相反,我国每年处理环境污染所投入的费用是增加的,从下图就可以看到。
资料来源:《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年—2008年整理而得)(一)对外贸易中出口对环境的影响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在贸易的背后,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第一产业的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2007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11.3%。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47.9%上升为2007年的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第三产业是我国一直追求的经济增长的模式,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小,附加值高,因此下面我们不予讨论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就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出口分析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第二产业出口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品出口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我们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但是我国的贸易并不是以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为主的第三产业为主导,而是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第二产业为主导,而在第二产业的出口中,我国是以工业出口为主导。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1995年,我国制造业加工值占世界份额的5.1%,2007年,比值达到1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工业品生产体系,钢铁、煤炭、水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出口逐年增加。
2007年,我国的钢生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5%。
但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已位居世界前列,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
我国高污染行业的出口逐年上升,化工行业、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水泥行业等。
在受到环境污染的同时贸易壁垒也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09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4.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74.犯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68.9亿美元;出口贸易直接损失占同期出口总额的4.78%,比上一年增长1.24个百分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使出口企业增加成本246.2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5.53亿美元。
(二)外资的引进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外商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对环境采取了较负责的态度,但中小型外资和合资企业的环境管理并不理想,有的还享受环保优惠政策。
发达成员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积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那些相对笨重,污染环境、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正向发展中成员国转移。
同时,我国工业生产无论是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还是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同发达成员国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工业产品价格水平普遍高于国际同类产品。
因此,发达成员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把一些本国已经禁止生产或者在本国生产但产品竞争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境内。
三、针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一)在WTO框架下与更多的国家开展环境措施方面的合作首先,我国应积极与更多的国家签订多国环境条约,使保护环境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
与单边环境措施相比,多边环境措施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利于减少纠纷。
既然全球性的多边措施不易达成,各区域组织可以先努力统一本区域内的环境措施,例如欧盟或北美自由贸易区。
当然,在缺少多边措施和多边努力不成功的情况下,各国保有采取单边措施的权利,但采取的单边措施不能违背其在多边贸易协议下承担的义务。
其次,我国在制定环境措施时,应以国际上现有的,发挥积极作用的环境措施为参考。
有人认为,参考国外或国际的环境措施,可能导致我国环境标准的不适合自身实际的贸易发展水平。
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国的环境措施越趋近于国际标准,则它被其他国家接受的程度就越大,发生贸易摩擦的情况也会相应减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比发达国家相对落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因此就要制定较低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较低不仅不利于国内企业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外贸出口,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立足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争取更多的利益虽然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但发展成员国的贸易发展速度仍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表明,WTO在实现确保发展中国家成员,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应的份额方面,还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
WTO应要求发达国家成员积极履行与发展中国家成员利益密切的有关协议,有效地敦促发达国家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密切合作,加强协商,把发展中成员的贸易发展问题作为新一轮谈判的重要议题。
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差异,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来解决。
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它们仍然需要多边贸易体制从法律规则上对它们做出适宜的特别安排,以继续帮助其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WTO体制在这个重大历史任务面前应有所作为。
(三)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竞争需要一系列规则,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最根本的途径莫过于积极成为国际竞争规则的制订者,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中国应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内的环境与贸易谈判,跟踪世界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以及环境措施和贸易措施的发展,争取公平合理的谈判地位,制订出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的多边环境规则和贸易规则,在一些措施中,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和保障。
在GATT/WTO体制下,中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理念,不能片面强调环境保护或者发展自由贸易,而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衡量环境措施和贸易措施的合理性,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此外,中国应当树立风险意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下法律规则的制定争取市场准入机会;参与国际环境标准的制定过程,促进其合理延长发展中国家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期限。
(四)建立国家环境标准体系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产品环境标准体系,以达到支持出口,保护国内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l)建立农业环境标准体系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受关税和配额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小,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越来越多。
因此,绿色农业是是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战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当务之急是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进行规范,建立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环境标准体系及其标志认证规范。
从长远来看,重点放在有机产品的标准制定和有机食品标志认证上,以此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2)制定机电,纺织产品环境标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最系统的。
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成员国必须首先达到这些成员国对机电产品的环境要求。
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我国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化研究,如移动电话的辐射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
在纺织产品的环境标准方面,可以参照欧盟的OKO纺织品100标准,制定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绿色标准及其认证体系。
总的来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如何协调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