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

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美德享誉于世。

在五千年源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也逐渐形成了遵循文明道德和伦理的传统美德。

时至今日,文明礼仪仍然活跃在这片辽阔古老的土地上,它不仅是祖祖辈辈所遗留下来的家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它有三大要素:语言、行为表
情、服饰器物。

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
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

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礼仪。

讲得轻一点,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如果不注意文明礼仪,会被人家耻笑。

讲得重一点,不同民族之间,如果不互相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或礼仪),有可能会挑起民族仇恨和争斗。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孔融(153—208年),
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文明美德的故事,无不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文明美德的优美。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青少年儿童,一群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使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然而,我们这群生活在都市里的青年却开始逐渐淡忘了这一切。

我们更多地是追寻网络带给我们的各种刺激来让我们欢乐逍遥,追求各类时尚潮流的名牌以不失“尊严”,甚至开始变得无知,暴躁,早恋,叛逆。

就更别谈得上什么讲文明,爱美德。

学校里,随处可见学生们到处乱扔的果皮纸屑,即使是在垃圾桶周围,也会出现垃圾。

有时还可以看见一些同学在骂粗话,三五成群的打架。

甚至是随心所欲地染发烫发,大摇大摆地吸烟等等令人不堪入目的陋习。

然而这所有
的一切,都不应该是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

或许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处在青春期,尚未成年,不懂事,才会被各种诱惑所吸引而无法自拔。

但是无论我们找上成百上千个理由,也无法摆脱我们正逐渐脱离轨道的事实,长此以往下去,只会让我们越陷越深,更加的执迷不悟,甚至影响我们的学业。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继续地回避,而是拿出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出来。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摆脱陋习,与文明手拉手,做一个爱美德,讲文明的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