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诊断及指导临床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确诊的睾丸扭转的二维及彩色血流特征。

结果30例彩色
多普勒超声检查,30例行手术治疗,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符合。

结论彩色多普
勒超声检查可对睾丸扭转作出准确的诊断,能提示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对指导
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诊断及筛查睾丸扭转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诊断睾丸扭转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30例为我院2000年10月~2011年10月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并由手术证实的患者,年龄6~30岁,平均19岁。

左侧21例,右侧9例。

均有发病前白天剧烈活动,夜间突然发生睾丸疼痛伴恶心呕吐。

查体:睾丸位置
上抬,触痛明显,质地偏硬,上抬睾丸疼痛加重,提睾肌反射消失。

发作后4小
时内来诊12例,12小时内10例,24小时内5例,1~3天内3例。

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产LOGIQ-500PRO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

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阴囊,先用二维超声观察患侧及对侧睾丸大小、
形态、包膜、实质回声及活动情况,再用CDFI观察睾丸内动脉血流情况。

2 结果
急性睾丸扭转声像图特点:睾丸体积普遍增大,均超过4.5 cm×3cm×3cm。


膜增厚,实质回声增强不均。

患病时间长、梗阻严重患者可见睾丸内有片状高回
声及无回声区,睾丸周围少量积液,抬高试验(+),向上方探测精索见其增粗成条
索状。

发病时间长达3天的患者,其睾丸略有增大,回声普遍增强不均,见斑块
状高回声区。

Doppler检测难以找到睾丸动脉血流,抬高试验(+)。

通过CDFI检查:睾丸血流减慢(3~5cm/s)15例,提示睾丸轻度不全扭转;明显减慢(0~3cm/s)7例,提示睾丸重度不全扭转;睾丸向心性排列动脉消失,无血流显示者8例,提示睾
丸完全扭转;同时进行对侧睾丸血流检测,发现患侧血流明显减慢及无血流的15
例患者中,健侧血流也相应低于正常(健侧的平均降幅是患侧的6.9%)。

通过对照
组40例睾丸血流检测最高者睾丸内动脉血流速度10cm/s,最低者5cm/s,平均为
7cm/s。

3 讨论
睾丸扭转在泌尿外科患者中并非罕见,过去早期确诊比较困难,一旦延误常
导致睾丸坏死,自从临床应用CDFI以来,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

因睾丸扭转的同时必伴有精索扭转,当精索扭转时,精索内血管也随之扭转,常导致睾丸内血流
循环障碍,引起睾丸缺血以致坏死[1],为CDFI对本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睾丸动脉流速正常值约5~10cm/s。

通过CDFI检测与手术对照发现,睾丸动
脉血流在3~5cm/s者一般发病时间较短,睾丸缺血程度较轻,通过手法复位或
手术固定基本上能保留睾丸;对睾丸内动脉血流速度1~3cm/s患者7例,因考
虑到其维持生理、心理需要及内分泌的功能,通过手术予以固定,结果发现血供
逐渐恢复,但半年后随访3例基本正常,另4例睾丸萎缩;对于睾丸内动脉血流
速度0~1cm/s患者,因其获救可能性极低,可根据睾丸血供恢复情况予以手术
切除或保留;在睾丸内未测及血流者睾丸已发生坏死。

通过CDFI能够显示阴囊内睾丸组织的血供情况,观察血流变化,可判断睾丸
是否扭转及扭转程度,是完全性扭转还是不完全性扭转,并可观察病情变化,为
及时手术提供了依据。

因睾丸缺血4小时以上,不可逆损害就会发生[2],因
而早期确诊的意义非常重大,而早期诊断目前主要依靠CDFI。

通过研究发现睾丸扭转时血流减慢甚至消失:不完全扭转时血流减慢,完全扭转时无血流。

一侧睾丸扭转导致对侧睾丸血流减低是由于患者睾丸扭转所产生的传入冲动反射性地降低对侧睾丸动脉血流,同样可造成对侧睾丸损害[3],因此睾丸扭转时必须得到及早确诊与处理。

Burks等指出,CDFI是一种准确的、非侵入性的迅速显示睾丸血流的方法,对睾丸扭转或缺血的诊断正确率达97%以上,对睾丸扭转及睾丸缺血的敏感性86%,特异性100%。

CDFI诊断睾丸扭转时通常应与阴囊内其它急症相鉴别,最常见的是睾丸急性炎症。

CDFI局限性在于仪器本身对睾丸动脉血流速度检测的敏感性,同时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

通过本研究认为,CDFI具有连续、直观、准确、快速、无创伤的优点,是目前诊断睾丸扭转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韩振藩,师其智.男性生殖系外科.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2-234.
[2] 张琳郁.赵珂睾丸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2期 .
[3] Lawrence F.Testicular torsion in men.J Urol, 1980,123(1):37-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