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目:镇痛药对疼痛反应的镇痛作用
实验目的:
1、掌握扭体法及热板法的镇痛实验方法;
2、观察哌替啶的镇痛效应。
实验原理:
各种伤害如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疼痛。
镇痛药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或者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实验动物:热板法:雌性小鼠10只;扭体法:小鼠10只,雌雄均可;18~22g。
实验器材及药品:
热板仪,电子秤,秒表,1ml注射器(3只以上);哌替啶溶液,醋酸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一)热板法镇痛实验(物理刺激法)
(1)动物筛选将热板仪调至55±0.5℃,将小鼠置于热板上,密切观察小鼠反应,以舔后足为痛觉敏感指标。
秒表记录从将小鼠置于热板上到出现舔后足的时间,共两次,每次间隔5分钟,取其均值为该小鼠的痛阈值。
痛反应过敏(跳跃、逃窜或痛阈值小于10秒)或痛反应迟钝(痛阈值大于30秒)的小鼠弃去不用。
筛选合格小鼠10只,称重编号。
(2)分组和给药将10只小鼠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只。
甲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乙组皮下注射哌替啶溶液0.1ml/10g。
(3)观察和记录给药后15min、30min、45min依次测定各鼠痛阈1次,如小鼠在60秒内仍无产生疼痛反应,应立即取出不再刺激,痛阈值按60秒计算。
(二)扭体法镇痛实验(化学刺激法)
取健康小白鼠10只,称重,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只,观察各鼠活动情况后,甲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乙组皮下注射哌替啶溶液0.1ml/10g。
给药30min后,各鼠分别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观察15min内产生“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及扭体次数。
预期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热板法:
(1)甲组小鼠给药后平均痛阈值跟给药前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2)乙组小鼠给药后平均痛阈值跟给药前平均痛阈值相比明显提高。
(二)扭体法:
(1)甲组小鼠给药后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及扭体次数跟给药前出现扭体反应动物数及扭体次数无明显变化;
(2)乙组小鼠给药后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及扭体次数比给药前出现扭体反应动物数及扭体次数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