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共的十年对峙【本节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

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

【图示总结】【学习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及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和评价。

2、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依据、内容和意义。

3、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4、通过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及其意义的学习,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自主复习】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从转入,建立揭开了序幕。

2、“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报告;“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3.革命军在决定:放弃夺取大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点燃了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从1930年到1931年秋,国民党对连续发动三次“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了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

6、土地政策:1931年,土地路线:依靠,联合,限制,保护,消灭,变为。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50年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实行这次土改的特点:。

【问题探究】(C级)1、八七会议主要解决了哪两方面的问题?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提示: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是为了配合夺取城市的斗争,而秋收起义只是在秋收时节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

同时,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路线。

2、阅读教材P10《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这一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及农民运动的开展,群众基础良好,成为党领导民主革命继续前进的开端。

3、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答: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4、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我党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六句二十四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请例举有关史实,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答:“坚定信念”: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并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对革命充满信心;“敢闯新路”:抛却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5、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答:主要史实如下:①“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④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6、从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共得出怎样的教训?中共是如何在实践中吸取这些教训继续进行革命的?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的失败中,中共又得出了怎样的教训?中共又是如何在实践中吸取这些教训继续进行革命的?这说明中共是一个怎样的政党?答:⑴大革命的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⑵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继续革命: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召开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开展土地革命。

⑶武装起义的教训:中国革命不能走城市革命道路,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⑷吸取武装起义的教训继续进行革命:在秋收起义中,毛泽东作出文家市决策,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进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

⑸中共是一个能够发现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从而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政党。

7、为什么说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答:⑴从半殖民地性来看: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红色政权就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坚持和发展下来。

⑵从半封建性来看:①农村自然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广大农村地区能够不依赖于别的经济区域而独立生存;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在城市,敌人的力量在城市中强大而在农村则弱小。

⒊结合中共的革命实践谈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

【效果反馈】(A、B级)1、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打土豪,分田地②兴修水利③开展大生产运动④兴办工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3、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

图4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4、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5、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6、“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7、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此精神的是( )①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对革命充满了信心②抛弃了城市中心沦,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③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④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推动了革命的高涨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9、下列几句著名的歌曲,按反映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第二位的是( )A.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B.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C.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D.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10、1931年,毛泽东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权的信中指出:“过去分好的田即算是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

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由。

田中出产,除交税外,均归农民所有。

”这段话表明当时根据地的土地制度是( )A.土地国有制B.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C.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11、江西南昌市有著名的“八一纪念碑”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是江西省红色旅游的重要参观点。

请你找出导游解说词中不正确的一项,它是( )A.起义行动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B.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C.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D.这次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称号12、“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上述中共八七会议决议表明( ) A.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共正式确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中共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共理论基础发生根本变化13、在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

1929年在《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随后规定“田地归耕种的农民所有”,毛泽东屡次修改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探索适应当时形势的土地政策 B.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C.纠正土地革命中的“左”“右”倾错误 D.调动农民对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14、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5、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中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之句,其中“从头越”的表现不包括( )A.革命区域的变化 B.军事思想的调整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D.革命任务的变化16、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大字,斑驳模糊,第一、二字笔画残缺,第七个字已辨认不清:“丁到土豪,分田■。

”正当大伙为确定这些文字的来历而争论不休时,有一个同学又发现墙缝中夹着的一张发黄的照片,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A.红军斗争的见证 B.太平军的战斗檄文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17、中共在八七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