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伊梦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
目前, 全国没有直接关于“失独”家庭数量的统计数据,但可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估算。
据统计,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数超过1.9亿人;又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人口疾病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
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估算出,2010年我国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超过7.6万人。
另据人民网报道,目前全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超过百万。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失独”家庭可能日益增多,将可能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
本文就“失独”家庭的生活和养老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目前“失独”家庭的现状。
1、“失独”家庭群体生活贫困。
在我县“失独”家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84%,他们大都已步入中老年,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同时,在失子之痛的打击下,长期精神抑郁,疾病缠身,身体健康状况受影响。
这些人员普遍显得苍老,因长期
悲伤影响了视力、肢体运动功能、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
有人因长期悲伤变成了弱视、行走不便、长期卧床,有人因病导致生活更加贫困,有人还要赡养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少“失独”家庭面临生活困境 ,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2、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失独家庭往往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
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
正是这样一群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却面临着突然的变故,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最难以愈合的伤痕。
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地位崇高、生活富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
失独老人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害怕刺激、孤独,将来无人送终,可谓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3、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三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育龄群众为此作出了贡献,但由此产生的“失独”家庭问题,却没有妥善解决,政府对“失独”家庭还缺乏有效的救助。
全国人大代表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比例高达50%。
而现行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在这方面的救助力度非常有限。
2007
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
《通知》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
随后,各地根据地区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
但如今物价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面对失独者碰到的各种实际难题,每月给予200~300元的扶助金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
二、关怀“失独”家庭的对策。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对全国“失独”家庭总量进行一次调查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据此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
2、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
首先是物质帮助。
有些失独者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应该得到制度性的帮助。
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失独问题不解决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计生工作的不负责任。
让失独者不孤独,考量着国家文明和国家责任。
顶层设计和底层自觉互动,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
“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使整个社会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同时对“失独”家庭给予精神慰藉。
精神慰藉是失独家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特别注意。
失独老人或许更在意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对他人的一言一行也会更加敏感。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他们的尊严,从媒体到医院、养老院等相关服务机构,必须避免造成歧视;精神慰藉对于失独老人的重要性,除了保护他们的尊严,也在于抚平他们曾经受到的伤害,作为社会个体,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幸和不测,重要的在于整个社会的氛围要温馨,人情和伦理的传统要延续,让他们平等地、温暖地生活于社会大家庭中。
通过政府关注、基层组织关怀和家族关心等方式营造氛围,使“失独”家庭的情感得到安慰,情绪得到缓释,内心感受到温暖,引导和重塑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
3、对失独家庭给予精神关怀。
很多失独者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不愿意再接触社会,甚至选择自我封闭。
因此,一要对基层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优势。
从北京、大连等地的实践看,目前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主要由民间自发的互助团体来承担。
但这些团体的发起和延续,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
所以,各地民政部门应尽早建立失独家庭信息数据库,为失独互助组织提供必要帮
助。
在没有民间救助团体的地方,慈善机构应该协助成立民间社团,在运行经费、活动场所和精神支持等方面提供社会资源;三是开展亲情抚慰活动,帮助失独者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特别是组织失独者与失独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相互取暖;四是着手构建失独老人养老社会支持网络,使失独父母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开导,共同面对困难,如建立“全国失独家庭QQ聊天群”;五是建立社区老年工作室,为“失独”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服务,要注重对“失独”老人的心理支持,定期上门为“失独”老人进行营养指导、疾病预防等,帮助“失独”家庭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失独并非少数人固有的、特殊的不幸命运,而是多数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因此,政府更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根本上逐步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
2007年8月,中国正式出台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也叫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其中含有相关帮扶规定,但不够完善,应针对失独父母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承担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由政府出资送他们进入养老院和敬老院。
还应该看到,城镇失独家庭的主要问题是养老缺乏保障,农村失独家庭则面临经济困难和老无所依的双重困境。
因此,在救助城乡失独家庭时也应有所侧重。
凡出现独生子女意外亡故的,可以根
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抚恤,体现人道主义。
如江西省财政厅和省人口计生委今年重新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的补助作了调整,在女方年满40周岁以后,给予每人每月150、300、500元等不同标准的补助。
所需经费全部由中央、省财政承担。
5、尽快调整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30多年来,针对过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快速下降。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出现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
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均显示,我国生育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
同时,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工业化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
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
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根据有关数据估算,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
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的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中国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经超过百万。
鉴于这种现实,建议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当前,双独子女夫妇已被允许生育二胎,这对减少“失独”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对非双独子女夫妇来说,“失独”风险依然存在。
面对众多专家对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质疑,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
策,如开放对非双独子女夫妇的二胎政策。
6、引入商业保险模式,由政府每年为这些“失独”家庭购买一定金额的综合或专项商业保险,当被保险人到达一定年龄或发生状况时,可从保险公司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又可减轻政府的负担。
7、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或领养。
对于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失独家庭,计生部门要及时告知相关政策,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对年龄较大,有领养意愿的失独家庭,民政部门要优先提供收养机会,并提供相关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