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 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

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

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

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

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

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

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

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

15“迫害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

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16“一代不如一代”: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意思是:她生下来九斤,儿子八斤,孙子七斤,曾孙女只有六斤,“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

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17.“柿油党” 柿油党语出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自由党”的谐音。

鲁迅在谈起《阿Q 正传》时曾说到(大致意思):由于乡下的人对词语理解不好,为了不妨碍下层老百姓对这篇小说的阅读,所以我在创作时,就故意把“自由党”讹成他们都能理解的“柿油党”了。

18.“白光”鲁迅短篇小说,作于1922年,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作品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19“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20.“画眼睛”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21“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语出自于鲁迅小说《孤独者》里描写主人公魏连殳的一句话。

是随辛亥革命的成败进退,先被推上资产阶级意识的潮头,后被淹没在封建意识波底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孤独灵魂。

孤独,是鲁迅许多作品的情感基调,魏连殳是鲁迅创作的孤独者谱系中最著名的一个。

他的孤独首先来自与故乡宗法制社会的障壁。

他从封建家族中冲杀出来,被视为“异类”和“吃洋教”的“新党”。

祖母谢世,他去奔丧,族长排定礼教阵势,向这个“承重孙”张开必须“穿白”、“跪拜”、“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的火力网。

遗老遗少预想的双方对垒因他答应了三个条件而归于尴尬,他又被目为“异样”。

入殓时同族皆哭,他竟不落一泪,表示默对封建家族的孤傲。

大殓完毕,人将走散之际,他却突然号咷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4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5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药》。

7“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8“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9“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0“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1“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_,我欢喜谁就是谁。

”12“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13“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1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15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期间?②南京求学期间16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④进化论17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士?④钱玄同18《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少节手记组成的?18节..20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伤逝》21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下列哪一篇?《补天》22鲁迅有一篇小说亦属于这种“槐树效应”,这篇小说是哪一篇?《理水》23采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鲁迅小说是《高老夫子》24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5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26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8“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29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30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31《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32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33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34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3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35.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3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3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38“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39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40《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41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4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4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44“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45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46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7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8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9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50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51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2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

53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4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6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汉文学史纲要》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