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8⁃15㊀修回日期:2014⁃09⁃27基金项目:农业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2312,41306152,31402283)作者简介:刘鹰(1969 )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㊂E⁃mail:yinliu@qdio.ac.cndoi:10.3969/j.issn.1007⁃9580.2014.05.001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现状和趋势刘㊀鹰1,郑纪盟1,2,邱天龙1(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综述了开展贝类设施养殖的重要性㊂介绍了国内外贝类设施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列举了我国在贝类设施养殖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包括养殖设施㊁设备相对落后,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等;提出了贝类设施养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主要集中于贝类养殖设施装备与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养殖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标准化设计,贝类养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与优化等,在基础研究方面应重视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㊁贝类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㊁贝类 环境 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研究等㊂关键词:贝类;设施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954.3;S968.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580(2014)05⁃001⁃051㊀背景1.1㊀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贝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且在水产养殖中的产值逐年增加㊂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中的第二大养殖种类[1]㊂目前,世界上贝类养殖种类主要包括牡蛎㊁贻贝㊁扇贝㊁鲍㊁菲律宾蛤仔㊁蚶等,主要养殖国家有美国㊁法国㊁英国㊁日本及中国等[2]㊂我国的养殖贝类种类已由传统的牡蛎㊁缢蛏㊁泥蚶㊁蛤仔4种发展到30余种,其中养殖产量较大的有长牡蛎㊁菲律宾蛤仔㊁贻贝㊁海湾扇贝㊁鲍㊁虾夷扇贝㊁泥蚶㊁缢蛏㊁栉孔扇贝等;养殖海区也不断扩大,贝类生产遍布我国沿海地区,养殖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滩涂养殖㊁池塘养殖㊁工厂化养殖和浅海养殖等[3]㊂我国自2004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的贝类生产国,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4]㊂2012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已达到1208.44万t,养殖面积达到147.489万hm2,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5[5],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㊂1.2㊀传统养殖方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贝类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殖方式(包括护养增殖㊁天然采苗人工养殖㊁人工育苗人工养殖等)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不但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还存在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品质量下降㊁养殖环境恶化㊁疫病严重等问题[6]㊂传统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养殖模式和布局㊁养殖对象搭配不合理(几乎全是滤食性贝类),养殖区出现了富营养化㊁天然苗种场严重破坏㊁苗种品质下降等诸多问题[7]㊂另外,传统的养殖区由于被围垦或征用及其周围海域污染对其造成的影响,使得适宜贝类养殖的区域面积正在逐年缩减[8]㊂1.3㊀设施养殖的产业优势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养殖具有明显的优势㊂一是设施养殖的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二是设施养殖通过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生产应用,实现了集约化养殖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和土地,是一种环保㊁节水㊁高产的养殖模式;三是从事设施养殖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㊁文化素质,因此设施养殖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对于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9]㊂设施养殖的优势特征适应了渔业发展新阶段 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㊁产品优质 的要求,具有很强的产业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无疑是我国实现养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0]㊂目前,设施水产养殖主要包括陆基设施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两大领域㊂陆基设施养殖主要包括池塘养殖㊁工厂化养殖(流水式工厂化养殖㊁半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㊁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等[11];海上设施养殖主要包括网箱养殖和筏式养殖,后者主要有延绳式吊养(紫菜㊁海带等藻类和牡蛎㊁贻贝等贝类养殖)和笼式吊养(鲍㊁刺参㊁章鱼等养殖)㊂设施养殖在鱼㊁虾等品种的苗种繁育㊁养成过程中的应用已日益普遍㊂但在贝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还相对滞后,目前主要应用在工厂化苗种繁育㊁筏式养殖及人工鱼礁等方面㊂2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外贝类设施养殖的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㊂美国㊁日本㊁韩国㊁法国㊁英国㊁北欧等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㊁科学技术较发达,其设施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工厂化育苗㊁养殖水质的自动化监控㊁机械化调控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且在增氧㊁生物净化㊁微细颗粒物过滤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应用[12]㊂近年来,国外在贝类设施养殖的研究应用主要围绕工厂化苗种培育㊁新能源应用㊁高效养殖工程等方面㊂澳大利亚采用流水养殖系统实现了鲍的全年高密度㊁集约化㊁高效率的苗种生产[13]㊂新西兰采用跑道式循环水系统养殖彩虹鲍(Haliotisiris),已显示明显的优势,如:极大缩短养成时间㊁减少死亡率㊁减少寄生虫感染㊁缩减养殖池的数量㊁降低劳动力需求和节省能耗等[14]㊂循环水系统在稚贝培育方面也取得了广泛应用,如贻贝稚贝培育[15]㊁牡蛎幼虫的高密度循环水培育[16]等㊂同时,波浪能㊁人工上升流㊁余热㊁地热㊁生物质能㊁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和节能高新技术也不断在贝类养殖生产中得以运用㊂美国在夏威夷等地已利用深层的低温海水养殖鲍㊁牡蛎等[17]㊂美国温哥华岛大学贝类研究中心将太阳能电池板应用于浮动上升流系统(FLUPSY),代替传统的电力,节约能源[18]㊂美国夏威夷考那的自然能源试验厂利用海洋表层水(20m,26ħ)和深层水(600m,6ħ)温差发电,为鲍养殖企业提供热源,保持15ħ适温,使鲍的生长速度提高了近一倍[19]㊂此外,亲贝的促熟技术以及繁育设施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装备在发达国家也都得到广泛应用㊂牡蛎是国外贝类设施养殖中产量较高,同时也是养殖技术最为成熟的种类之一㊂纵观近几年国外的单体牡蛎养殖设施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养殖设施的发展着重于小单元组合,易搬运㊁易回收㊁不占空间㊁整理更换方便㊁受异常天气(大风㊁浪潮)的影响较小㊂美国OYSTERGRO公司生产的牡蛎养殖浮箱㊁泰勒(TAYLOR)浮箱,加拿大的养殖浮袋,法国的养殖篮都具有以上优点㊂目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浅海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组合有鱼-贝-藻㊁贝-藻-参㊁贝-参等㊂与之相对应的,国际上相继研发出新型㊁高效的IMTA养殖设施,如挪威的单点锚定鱼-贝-藻综合养殖设施,澳大利亚养鲍业使用的 水上农场 专利系统等㊂3㊀我国发展状况3.1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在贝类养殖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特别是 十一五 计划以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和重大突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㊂建立了双壳类贝苗上升流培育系统[20]㊁研究应用了夷扇贝框式养殖技术㊁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㊁基于生态工程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模式等[21]㊂獐子岛海域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以及荣成桑沟湾的贝藻综合养殖等IMTA模式的产业化程度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㊂相比之下,加拿大㊁美国㊁智利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IMTA示范区建设目前只是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阶段,距离产业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㊂在养殖设施方面,我国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的养殖及配套设施,如可控水层新型筏式抗风浪养殖系统[22]㊁多元生态新型筏式养殖系统[23]㊁虾夷扇贝框式养殖设施[24]等,这些设施为我国向远岸深水水域进一步拓展,开辟新的 战场 提供了工程设施保障㊂目前,在贝类的工厂化苗种繁育方面,人工育苗实际上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工厂化,每年都有大量的贝类苗种从各地的育苗场㊁育苗室生产出来㊂目前,除了天然苗源极为丰富的牡蛎和缢蛏外,人工苗种培育是珍珠贝类㊁扇贝类㊁蛤仔和鲍类等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产方式[25],不同贝类品种的培育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地改进㊂封闭循环水苗种繁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冯志华等[26]建立了一套体积为100m3㊁可用于扇贝苗种生产培育的封闭循环水系统㊂目前海上筏式养殖工程设施也广泛应用,养殖的贝类主要有魁蚶㊁牡蛎㊁扇贝㊁贻贝㊁鲍等㊂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的结合及生产应用,使得筏式养殖设施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取得了巨大进步,筏式养殖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国内海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单产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7]㊂自主发明的新型鲍养殖装备 鲍鱼公寓 ,改进了现有传统吊笼式鲍鱼养殖模式㊂吴垠等[28]设计的多层抽屉式循环水稚鲍养殖系统,是一种安全㊁高效㊁节能减排的养殖模式,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鲍的循环水生产培育,具有良好应用前景㊂3.2㊀存在的主要问题贝类设施养殖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㊂我国的设施养殖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还很大㊂其中最明显的是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养殖设施㊁设备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其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㊂国外先进的工厂化养殖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水质监测和饵料投喂等均实现了自动化㊂贝类养殖设施简陋,缺乏成套的养殖设施㊂虽然工厂化设施养殖技术目前已在鱼㊁虾类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贝类养殖方面,技术积累及其相关研究还不够丰富与深入,成套的标准化设施设备研究较少,市场上尚未有成熟的产品㊂我国海水贝类工厂化苗种繁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经过近40年的发展,依然没能摆脱环境依赖型㊁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模式,对育苗场的内部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滞后于生产,高密度苗种繁育应具备的高溶氧㊁控温㊁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数苗种繁育工艺仍沿袭20世纪50㊁60年代的传统方法㊂虽然贝类养殖设施设备的工厂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但相较于鱼㊁虾苗种的培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缺乏标准化的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㊂我国的贝类苗种生产企业虽然有很多,但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资源㊁能源浪费严重㊁管理混乱等现象,亟需建立规范化㊁现代化的苗种生产标准[29],增加对先进技术㊁设施的研发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㊂同时,由于市场㊁人员素质和地区环境的影响,新研发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受到严重制约㊂生产过程中,许多企业未能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乱排污的现象,造成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影响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30]㊂此外,养殖过程的精准化和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㊂我国贝类养殖面积很大,但其中存在的单产低㊁效益差㊁养殖污染等问题给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㊂因此,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迫在眉睫,这需要综合工程技术的支持,通过加强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贝类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促进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㊂3.3㊀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目前养殖海域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适宜贝类养殖的自然海区不断减少,浅海远岸深水区日益成为贝类养殖的重点区域,这对开发深海海区的贝类养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而设施养殖能很好地突破养殖环境这一限制因素,实现高密度㊁大规模以及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贝类养殖产量和产品品质㊂在引进新的设备㊁设施时,要根据养殖的实际需要设计建造养殖设施,既要注意设施的先进性,又要考虑设施的经济适用性;要善于利用鱼㊁虾工厂化养殖获得的成功经验,根据养殖类型差异,进行养殖设施的研发;加强整体和长期规划,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布局㊂在不断规范养殖设施设备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㊁标准化的养殖场㊂4㊀未来发展思路、方向和任务以促进我国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外贝类设施养殖的先进经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开发水平,建立高效㊁稳产㊁安全的养殖设施㊂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着重围绕产业需要的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同时兼顾基础性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发和推广应用贝类养殖设施;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㊁高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科研实力,促进成果的研发和转移转化㊂4.1㊀重点任务目前,我国贝类设施养殖工程应把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装备㊁技术,工厂化标准设计和贝类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作为重点任务来开展㊂(1)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装备的研制㊂贝类养殖设施装备的研制迫在眉睫,主要包括以下设施装备:亲贝暂养㊁促熟装备,高效育苗设施设备,优质饵料生物高效自动化培养㊁收获与投喂装备,贝类高效养殖设施与设备,贝类收获㊁起捕㊁清洗㊁暂养等设施装备等㊂(2)贝类设施养殖(育苗)技术的研发㊂主要包括:育苗生态环境(温度㊁盐度㊁pH㊁DO等)的调控技术,针对海水贝类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㊁苗种培育的智能自动化控制和节能技术,贝类苗种培育新工艺技术等㊂(3)贝类工厂化育苗设施的标准化设计㊂运用新技术㊁新工艺和新材料对育苗㊁养殖温室(车间)进行标准化设计,开展育苗池体优化设计研究;建立海水贝类育苗场㊁养殖温室(车间)标准化设计规范㊂(4)贝类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㊂亲贝暂养和育苗过程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温度㊁光照㊁盐度)调控,亲贝暂养和促熟水环境条件优化的调控技术㊂(5)贝类设施养殖(育苗)新装置㊁新方法㊁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㊂研发内容包括:影响苗种主要水质参数的计算机在线检测与报警系统;经济适用的海水育苗工艺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温节能装置;以太阳能㊁风能㊁热泵等为主体的调温系统㊂4.2㊀基础性工作(1)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设计原理㊂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设计的工程规范;贝类设施养殖装备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养殖(育苗)设施设备的工程优化等㊂(2)贝类设施养殖(育苗)环境因子胁迫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㊂研究在设施养殖(育苗)环境下,主要贝类对环境系统胁迫效应的生理反应与适应机理,以及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障碍的克服途径;贝类对不良气象生态条件和极端生产环境的适应机理与途径;贝类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潜力等㊂(3)贝类 环境 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㊂研究在设施养殖(育苗)环境下,环境系统对贝类生长发育过程㊁产量与品质作用过程的系统模型;贝类关键生物学信息的无损测量与诊断;生物环境系统动态优化控制途径与机理等㊂Ѳ参考文献[1]㊀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TheStateofWorldAquaculture2010[M].Rome:FAOPress.2010:22⁃25.[2]㊀张福绥.贝类养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2.[3]㊀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49⁃202.[4]㊀孙琛.世界贝类生产㊁贸易及中国贝类出口分析[EB/OL].(2007⁃05⁃28).http://www.xjxnw.gov.cn/sc/jgxq/fxyc/scyz/05/591086.shtml.[5]㊀农业部渔业局.2013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11.[6]㊀袁桂良,刘鹰.工厂化养殖 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动力与潜力[J].内陆水产,2001(4):42⁃44.[7]㊀印丽云,杨振才,喻子牛,等.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学.2012(5):302⁃305.[8]㊀夏培艳,沈新强.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科学进展,2011,29(4):546⁃553.[9]㊀王新鸣.加快我国设施渔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5(3):38⁃39.[10]㊀徐皓,倪琦,刘晃.我国水产养殖设施模式发展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7,34(6):1⁃6.[11]㊀刘常标.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福建水产,2011,33(5):52⁃58.[11]㊀王新鸣.加快我国设施渔业发展的探讨.中国渔业经济,2005(3):38⁃39[12]㊀韩晓飞,韩立民.山东设施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1):6⁃8.[13]㊀HEASMANM,SAVVAN.Manualforintensivehatcheryproductionofabalone[M].Australian:NSWDepartmentofPrimaryIndustries,2007:80⁃85.[14]㊀HEATHP,TAITM.RecirculationsystemsforabaloneproductioninNewZealand[C]//TheProceedingsofthe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circulationAquaculture.2006:223⁃232.[15]㊀AINHOABG,PAULINEK.Optimizationofbluemussel(Mytilusedulis)seedcultureusingrecirculationaquaculturesystems[J].AquacultureResearch,2013:1⁃10.[16]㊀RICO⁃VILLAB,WOERTHERP,MINGANTC,etal.Aflow⁃throughrearingsystemforecophysiologicalstudiesofPacificoyster(Crassostreagigas)larvae[J].Aquaculture,2008,282(1):54⁃60.[17]㊀李竹青.新能源技术在水产增养殖业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渔业信息,1990,5(9):3⁃6.[18]㊀SOLARFLUPSYprojectupdate:DesignandConstructionReport[EB/OL].(2012⁃02⁃12).Http://viudeepbay.com/2012/02/12/design⁃and⁃construction⁃report⁃solar⁃flupsy⁃project/.[19]㊀薛正锐.现代高效设施渔业工程技术综述[J].科学养鱼,2002(3):19⁃20.[20]㊀林志华,柴雪良,肖国强,等.利用上升流系统培育双壳类贝苗的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05:1.[21]㊀方建光,唐启升.实施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构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C]//农业部科技教育司㊁江苏省农林厅㊁苏州市人民政府.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1.[22]㊀谢绍河.一种抗风浪珍珠贝养殖装置[P].中国:201120433442.7,2012⁃08⁃15[23]㊀赵永军.刺参的生物清除作用及贝参混养模式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2.[24]㊀张起信,张启胜,李维年,等.虾夷扇贝筏式养殖高产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00(8):14⁃16.[25]㊀谢玉坎.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科学发展[J].生物学通报,2011,46(11):1⁃3.[26]㊀冯志华,俞志明,刘鹰,等.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生物滤池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3):350⁃354.[27]㊀张立斌.几种典型海域生境增养殖设施研制与应用[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28]㊀吴垠,孙建明,柴雨,等.多层抽屉式循环水幼鲍养殖系统及养殖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185⁃190.[29]㊀张延青.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30]㊀刘鹰.海水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5):50⁃53.ApplicationsandprospectsofshellfishfacilityfarmingprojectLIUYing1,ZHENGJimeng1,2,QIUTianlong1(1InstituteofOcea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tional&LocalJointEngineeringLaboratoryofEcologicalMariculture,Qingdao266071,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importanceofshellfishfacilitiesfarmingproject,pointingoutitscurrentsituationandtendencies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ndlistingourgapandproblemscomparingtoothercountries advancedaquaculturefacilitiesinshellfish.Mostimportantly,italsoputsforwardtheprospectsoftheindustry,andthedirectionsandkeytasksinshellfishaquaculture.Chinahasgainedalotprogressinshellfishfacilityaquaculture,whilethereisstillalongwaybetweenChinaandthedevelopedcountries,e.g.thelaggingfacilities,thelowlevelmechanizationandautomation,andtheoutmodedwaterprocessingequipment,etc.Therefore,themaintasksinthefutureshouldbeconcentratedonestablishingandoptimizingthefacilitiesandtechniquesofshellfishaquaculture,standardizingthedesignoffacilitiesandmanagement,andalsotheregulationandimprovementofecologicalshellfishaquacultureenvironment.Intheaspectofbasicstudy,more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mechanismandtheoryfortheengineeringdesign,theinteractionoforganismandenvironmentstress,andalsotheregulatingmechanismofshellfish⁃environment⁃facilitysystem.Keywords:shellfish;facilityaquaculture;application;pro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