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实习指导

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实习指导

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实习指导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实习指导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桥梁课,是正确认识口腔疾病,进而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正确认识口腔各组织器官的结构特点,进而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操作的基础。

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有大量的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口腔组织微观形态的描述。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模型、图谱等的观察,增强学习者的感官印象,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系: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验课上观察的切片是某种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有时并不能代表此组织或器官的全貌,如一张取自多形性腺瘤局部的切片,镜下可见肿瘤有被膜,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肿瘤被膜完整;②形态和功能的关系,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有密切关系,在观察过程中通过形态联系其功能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和效果,更有利于对口腔组织结构及疾病的本质的掌握;③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应进一步验证理论课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釉柱排列方向与牙体备洞的关系。

本套数字切片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实验教程的内容,涵盖了目前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所需的基本病理切片,安装浏览软件后,学生可以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上模拟显微镜下观察,放大或缩小组织,并可以进行标注。

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是根据实验课的具体情况安排的,本课程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应按各院校的具体教学大纲执行。

目录实验一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的发育实验二釉质实验三牙本质、牙骨质、牙髓实验四牙周组织实验五口腔黏膜、唾液腺实验六龋病实验七牙髓病、根尖周病实验八牙周病实验九口腔黏膜病实验十口腔颌面部囊肿、唾液腺及颌骨疾病实验十一口腔颌面部肿瘤实验一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的发育[目的和要求]掌握神经嵴、鳃弓、咽囊的概念及其在口腔颌面部发育中的作用及相关畸形;面部、腭、舌的发育过程及常见发育畸形的发生背景;颌骨的发育过程;成釉器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和钟状期形态分化和细胞分化特征,牙板的结局;牙本质、釉质、牙髓的形成;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形成。

熟悉牙发育早期原发性上皮板的形态,牙发育的同时相伴随的部分牙槽骨、颌骨的成骨特点。

了解乳牙恒牙替换及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实验内容]1-1 人胚第5周(头部冠状切片)-牙发育的早期征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首先观察上颌、下颌、舌的大小及部位,侧腭突的发育情况,口腔与鼻腔是否相通,再观察口腔黏膜,注意上皮的形态特点。

观察原发性上皮板的部位、形态、上皮的分层特点及其与其他部位口腔黏膜的关系。

高倍镜观察:原发性上皮板处上皮细胞的层次,细胞形态及排列密度,注意上皮板下方的结缔组织有何变化。

1-2 牙胚蕾状晚期、帽状早期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头部主要解剖结构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上颌、下颌、舌、鼻腔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大小、相互关系。

上颌和下颌发育的情况,是否有骨的形成,下颌软骨的位置及形态;注意牙蕾的位置,重点观察蕾状期成釉器的外形,注意成釉器深面的结缔组织的变化,成釉器与牙板及口腔黏膜的关系。

牙胚发育的各部分如牙板、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牙胚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颌骨、腭、舌、口腔黏膜的发育情况等。

高倍镜观察:蕾状期成釉器的细胞形态、细胞分裂情况、深面结缔组织细胞有无排列上的变化等。

帽状期成釉器的外釉上皮、内釉上皮、星网状层的位置及细胞形态;牙乳头的位置及细胞构成,细胞形态特点,纤维成分的多少等;牙囊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1-3 牙胚钟状晚期(牙硬组织形成早期)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成釉器的形态,内釉上皮(或成釉细胞)的排列及形态,外釉上皮的排列(注意其中包绕的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星网状层细胞,颈环,牙乳头(注意其中的血管及纤维),牙囊。

如观察的切片为乳牙胚,观察恒牙胚的位置、发育状态及其与乳牙胚的关系,牙槽骨的发育情况;如观察的切片为牙硬组织形成期,则观察釉质基质、牙本质基质、前期牙本质,注意其染色特点及从牙尖或切缘至牙颈部的厚度变化等。

高倍镜观察:构成成釉器的内釉上皮、外釉上皮、星网状层和中间层分布及细胞形态,如为硬组织形成期,再观察成釉细胞的形态、釉质基质的形态;牙乳头的细胞形态特点,有硬组织形成者注意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牙髓的血管及纤维;牙囊的细胞形态;牙板的形态(注意此时的牙板与帽状期相比有无形态变化,恒牙板的位置)。

1-4 乳牙萌出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乳牙牙尖突破口腔黏膜而萌出,乳牙釉质因脱钙留下空白区,乳牙根的形态,上皮根鞘的形态及位置,牙槽骨的形态,牙板断裂所形成的上皮珠,恒牙胚的位置及所处的时期。

1-5 乳恒牙替换切片【该切片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乳牙与其后继恒牙的位置关系,注意其各自与口腔黏膜、牙槽骨的相对位置。

乳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恒牙牙冠及牙根的发育状态。

高倍镜观察:乳牙牙根的吸收陷窝,破骨细胞(破牙细胞),吸收区软组织有何变化。

实验二釉质[目的和要求]掌握釉质的分布部位、厚度和表面形态,釉质磨片的各种断面,釉质磨片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及其临床意义,釉质结构与釉质理化特性、功能的相关关系。

熟悉生长线、釉板、釉丛、釉梭的成因。

了解釉质的超微结构,牙磨片的制作过程。

[实验内容]2-1 前牙纵断磨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釉质生长线,注意其形态、走行特点(在牙尖部与牙颈部不同);后牙窝沟形态;釉质牙本质界(注意是否为直线,形态特点)、釉板形态及贯穿深度。

高倍镜观察:釉柱、釉柱横纹的形态;直釉、绞釉的分布特点;窝沟底部和近牙颈部釉柱排列方向;釉板的结构;釉梭(在牙尖部易观察)的形态。

2-2 后牙纵断磨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参见2-1 前牙纵断磨片2-3 牙冠横断磨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生长线、釉板、釉丛、釉梭的分布与形态;釉质牙本质界的形态;注意有无釉柱横断区;注意区分釉丛和釉梭。

高倍镜观察:釉柱横断时的形态特点(鱼鳞状);釉柱、釉板、釉丛、釉梭的形态。

2-4 新生儿上中切牙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未成熟釉质的分布。

高倍镜观察:釉柱的排列及釉柱的横断面形态。

实验三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目的和要求]掌握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的基本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联系其临床意义;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熟悉牙本质的超微结构。

了解牙骨质、牙髓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内容]3-1 前牙纵断磨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釉质牙本质界;牙本质小管及其走行方向;球间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牙本质死区、托姆斯颗粒层等的分布位置及形态,注意分析造成牙本质反应性改变的可能原因;部分切片可见透明层;牙骨质层板;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的分布特点;釉质牙骨质界的形态并注意牙骨质与釉质的连接特点;部分磨片可观察到牙本质生长线。

高倍镜观察:牙本质小管形态及方向、牙本质小管的分支;球间牙本质、托姆斯颗粒层、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态;牙骨质层板、牙骨质陷窝及小管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穿通纤维。

3-2 后牙纵断磨片【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提供】观察内容同3-1 前牙纵断磨片3-3 牙冠横断磨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牙本质小管及釉质牙本质界,牙本质生长线的形态及走行特点。

高倍镜观察:牙本质小管、球间牙本质、牙本质小管横断时的管间牙本质和管周牙本质。

3-4 后牙纵断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3-5 牙髓HE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3-6 牙髓银染色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釉质是否存在、釉小皮的形态;牙本质生长线、球间牙本质、牙本质小管、原发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前期牙本质的分布及形态;髓室、髓角、根管的形态,分析继发性牙本质和(或)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对髓腔形态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成牙本质细胞、牙髓细胞的分布,牙髓的血管;牙骨质层板及细胞。

高倍镜观察:牙本质小管及其方向、牙本质小管分支;球间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前期牙本质的部位及形态、染色特点,注意其中牙本质小管的走行,前期牙本质与钙化牙本质交界的钙化前沿处是否可见钙化小球;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牙髓中的无细胞层和多细胞层;牙髓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牙髓中血管和神经的分布;牙髓银染色观察牙髓神经为黑色并且多数伴血管走行,呈束状或游离存在;牙骨质层板及细胞;穿通纤维。

实验四牙周组织[目的和要求]掌握牙龈的组织学特点;牙龈和牙体附着的关系;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联系,包括主纤维束排列及走行特点;牙槽骨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骨新生和骨吸收的形态特点。

熟悉牙龈部分纤维束的排列及走行方向;龈谷的结构特点;牙周膜中各种细胞的分布及形态。

了解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生物学特征的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4-1 前牙唇舌向断面的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观察:牙龈上皮的分布;龈沟底的位置;牙龈及牙周膜主纤维束的排列和分布方向,注意有无越隔纤维;固有牙槽骨中的束状骨、层板骨及哈弗系统的结构;松质骨中骨小梁的方向;通过牙槽骨进入牙周膜的血管;牙周上皮剩余。

高倍镜:牙龈表面上皮、沟内上皮、结合上皮、釉小皮、牙周上皮剩余的形态;各组牙周膜纤维;固有牙槽骨中的穿通纤维及束状骨的形态,有无牙槽骨的新生及吸收,形态特点如何;牙周膜中其他细胞成分如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等。

4-2 磨牙近远中向断面的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越隔纤维和牙周膜纤维的根间组,其他组纤维的观察要点同前牙唇舌向切片。

实验五口腔黏膜、唾液腺[目的和要求]掌握口腔黏膜(包括上皮、基底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及唾液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被覆黏膜、咀嚼黏膜和特殊黏膜的结构特点和分布;各种腺泡和导管的结构特点;肌上皮细胞的特点。

熟悉口腔黏膜的功能;唾液腺(包括大唾液腺及小唾液腺)组织结构的特点和分布。

了解口腔黏膜、唾液腺的功能。

[实验内容]5-1 唇部组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皮肤:观察皮肤中表皮的细胞层次,真皮的乳头层和网状层,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

注意表皮的厚度、色素及皮肤附属器的分布。

唇红部:上皮的分层,固有层乳头及其血管。

注意唇红与皮肤及口腔黏膜的过渡,其上皮的厚度、乳头层的高度、乳头层内血管的分布、黏膜下层有无小唾液腺或皮肤附属器。

唇黏膜:上皮分层,注意有无角化、钉突的形态;黏膜下层中小唾液腺的类型。

5-2 软硬腭黏膜【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低倍镜:软硬腭黏膜组织学上的异同点(角化层、上皮钉突、固有层及黏膜下层);高倍镜:细胞间桥和透明角质颗粒,注意上皮层内有无非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细胞内有无黑色素颗粒5-3 舌背黏膜【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提供】舌背黏膜上皮:注意有无角化,有无黏膜下层,丝状乳头和菌状乳头的形态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