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复习题釉柱:是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质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
釉板 :釉板是一薄层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质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该处的基质钙化不全,并含有大量的釉质蛋白。
继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当釉质表面遭受破坏时,使其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有部分变性,牙髓深层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
(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
上皮钉突:上皮嵴在组织切片上,与表面垂直纵断,可看到有许多伸向结缔组织的突起,称为上皮钉突(上皮钉、上皮脚、上皮网脚)。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舌乳头: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
篮细胞:是带突起的树枝状细胞,位于腺泡细胞、闰管细胞与基板之间。
由于肌上皮细胞有许多突起包绕腺泡,所以也称篮细胞。
闰管:直径最小,是由4~6个立方状细胞围成的单层管。
常位于拥挤的腺泡间。
闰管细胞可视为干细胞,在需要时,可分化为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及分泌管上皮细胞。
纹管:与闰管相连,管径较粗,也较长。
由单层导管细胞构成。
在近基底部的胞质中,可见与基底膜垂直排列的纵纹,因此也称纹管(分泌管)。
额鼻突: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额鼻突侧鼻突:嗅窝两侧的两个突起称侧鼻突。
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
唇裂:唇裂多见于上唇,一侧或两侧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完全。
面裂:上、下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完全形成横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形成斜面裂。
成釉器:牙板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其末端外胚间充质细胞分裂增生,进而发育成牙胚(其中包括成釉器的形成)。
氟牙症(斑釉):是属于一种地区性牙病,在饮水高氟地区,含氟量过高(超过1ppm ),氟损害牙釉质发育期牙胚的造釉细胞,釉质发育不全,甚至牙形态消失,称氟牙症。
龋病: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菌斑:是薄的致密性膜状物,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其基质由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所构成,并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牙周袋:龈沟深超过3 mm时,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称为牙周袋牙周变性:是指牙周组织的非炎症性、营养不良性变化,包括水样变性、粘液变性、玻璃样变等。
上皮异常增生:指口腔粘膜复层鳞状上皮的癌前病损,特征为细胞不典型增生,丧失正常成熟及分层过程,但较原位癌轻微。
"是上皮整体的紊乱。
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叫糜烂。
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疱: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
疱凸出于粘膜,表面呈半圆形,周围有的有红晕。
棘层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细胞间桥:棘层细胞胞浆伸出许多小的棘刺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接,此突起为细胞间桥。
电镜下细胞间桥的突起相接处为桥粒。
融合牙:多系牙发育期两牙胚融合在一起发育而成。
可表现为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
结合牙:指两个发育完成后的牙借增生的牙骨质结合在一起。
空泡变性:上皮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
骨上袋: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型骨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骨上袋形成。
骨下袋: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下方,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
主要由于牙槽骨发生垂直型骨吸收所致。
畸形舌侧窝:为牙内陷较轻的一种发育畸形。
多见上颌侧切牙,表现为牙舌侧窝呈囊状深陷,有的牙内陷在舌侧窝处形成一纵行沟裂,越过舌隆突向舌侧根部延伸。
托姆斯颗粒层: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有人认为是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末端膨大,或为末端扭曲所至;也有认为是矿化不全所至。
成釉器:牙板向深层结缔组织生长,其末端外胚间充质细胞分裂增生,进而发育成牙胚(其中包括成釉器的形成)。
白斑:是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它任何疾病者。
白斑是一个临床病名,不包括组织学含义,是口腔中最常见的一种白色病变。
1.龋病是怎样发展至根尖周病的?可能有哪些结局?2.龋病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龋病:是口腔医学临床最重要的疾病,由于龋的发病率极高,口腔医学临床工作的大部分是围绕龋而开展的。
如牙体牙髓科的主要是治疗龋所致的硬组织龋及龋的并发症牙髓炎;口腔外科大部分工作是要面对龋所致的残根、残冠;口腔修复科的大部分工作则是面对龋所致的牙的缺失。
龋还可以导致根尖区牙周组织炎症及面部间隙感染,也可以作为病灶导致身体它处器官的病变。
龋齿包括浅龋、中龋、深龋,龋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发生龋齿,应该及时去口腔科修补治疗,这样能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咀嚼功能,同时洗牙去除牙石牙菌斑。
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干净卫生。
3.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
(1)上皮的细胞种类:角质细胞和非角质细胞;(2)分布或排列特点:角质细胞形成上皮的结构,典型者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化层;非角质细胞有黑色素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郎格汉斯细胞分布在棘细胞层和基底层,梅克尔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
4.简述天疱疮的临床表现和镜下改变。
临床表现:水疱此起彼伏,壁薄而透明,易破形成糜烂面。
其创面远大于水疮的面积,用探针沿疱底向周围外现正常的黏膜上皮轻微挑拨,可出现剥离,此为周缘扩展现象,是天疱疮的主要临床特征镜下改变:由于疱壁院务易破,镜下不易见到完整水疱,但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向突起呈绒毛状,这些乳头表面排列着单层的基底细胞5.牙龈炎与牙周炎有何不同?牙龈炎:(1)炎性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纤维结缔组织水肿明显,其间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
(2)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呈炎性增生,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成束,束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
牙周炎:其主要临床特征:牙周溢脓,牙齿松动。
主要病理变化: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
发展过程: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晚期牙齿松动、脱落。
6.慢性牙周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活动期(进展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⑴牙面有菌斑、牙垢及牙石。
⑵牙周袋内大量炎性渗出物。
⑶沟内上皮糜烂或溃疡。
⑷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
⑸上皮下方胶原纤维出现水肿、变形、丧失,被炎细胞代替。
⑹牙槽骨水平或垂直吸收。
⑺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
⑻牙骨质表面有吸收及牙石。
静止期牙周炎(修复期)的病理变化:⑴炎症减退,可见大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
⑵牙槽骨吸收呈静止状态,一般看不到破骨细胞,可见类骨质形成。
⑶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出现新生现象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在临床和病理上可分为三种情况:⑴龈袋(假性牙周带)⑵骨上袋⑶骨下袋7.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组织学分类。
(1)牙髓炎:牙髓充、血牙髓炎(急性浆液性牙髓炎、急性化脓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包括(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2)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急性牙槽脓肿)、(骨膜下脓肿)、(粘膜下或皮下脓肿)。
慢性根尖周炎包括(慢性根尖脓肿)(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
8.牙周膜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牙周膜内:(1)牙槽嵴组: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
邻面无此纤维。
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
(2)水平组: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
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
向根方倾斜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
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9.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1)成釉器:形成牙釉质(2)牙乳头:牙本质和形成牙髓(3)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10.慢性牙周炎可产生哪些合并症?(1).由于牙松动、移位和牙龈退缩,造成食物嵌塞;(2).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减少,造成继发性咬合创伤;(3).牙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对温度敏感,并容易发生根面龋,在前牙还会影响美观;(4).深牙周袋内脓液引流不畅时,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急性牙周脓肿;(5).深牙周袋接近牙根尖时,可引起逆行性牙髓炎;(6).牙周袋溢脓和牙间隙内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
11.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牙槽骨的形成及吸收:牙槽骨一生中不断发生改建。
实际上牙槽骨的改建在牙冠发育完成、牙开始萌出时就开始了。
在成熟牙槽骨常规切片中,经常见到骨的形成及吸收的改建活动。
一般骨在受压的情况下发生吸收,在受到牵拉时新生。
牙骨质在使骨吸收的压力下不易吸收,因此可允许牙在正畸治疗中进行移动。
12.慢性根尖脓肿、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三者的关系如何?三者的关系:慢性根尖脓肿可以由急性牙槽脓肿经处理或自行穿破引流后未彻底治疗所致,或由根尖肉芽肿发展而来。
根尖肉芽肿也可随条件变化而急性发作,严重者肉芽肿中心发生液化坏死,发展成急性牙槽脓肿,根尖囊肿是颌骨内最常见的牙源性囊肿,通常继发于根尖脓肿或根尖肉芽肿。
(根尖肉芽肿→根尖脓肿和根尖囊肿;根尖脓肿→根尖囊肿)13.成釉细胞瘤有哪些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多见于青壮年,平均年龄40岁。
(2)无明显性别差异,80%发生于下领骨,尤以下颌磨牙区和升支部最常见。
(3)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
(4)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渐进性长大后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隆.多呈颊舌向扩展,可致面部畸形。
(4)骨质受压后吸收变薄,按之有乒乓球感:牙齿受压后可出现松动、移位,甚至脱落。
(5)X线典型表现星边界清楚的多房性透射影,也可是单房性阴影,周缘星不规则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