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
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
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
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
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
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可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却变成了靠天吃饭的山地、洼地,长期来说也不利于GDP的稳定增长。
其次,甘肃恰恰是一个缺水的省份,我省的年均降水量不足8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不足400毫米。
如按照现在的开发速度,再过10年、20年,我们的农民就没有好地可种,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即会大面积减产。
“民以食为天”,如果我国出现“粮荒”,对世界都是一种灾难,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世界粮价的大幅上涨,而我国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危机?因此,温家宝总理提出保证18亿亩的粮食底线,就是要保证我国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由此,个人认为,以GDP考核干部政绩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地方官员为了追求GDP增长,将优质土地出让,土地出让带动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又会占用大量的优质土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同时,农民收入减少,还会引发收入不公,土地买卖中又会滋生腐败等问题,甚至产生社会不稳定现象。
而这些,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所以,“十二五”期间,仍然要把转变观念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
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变GDP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是个根本问题。
GDP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领导水平、领导政绩的具体体现,更是近年来被各级列为对当地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但是,GDP只是作为考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
在干部政绩考核中,要结合一个地方的实际,实事求是,采取听、看、问、访、查等方法,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这样对党政干部的考核,不仅淡化了GDP考核政绩,又使考核更切合实际,更科学直观。
二、突出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我省所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甘肃是一个重工业发展比较早而现在产能相对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工业经济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业为主,全省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
水平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
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4.36%。
应该说,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低下,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但是,它也表明了我省支柱产业在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巨大潜力。
而国家当前重点监控的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基本上均是我省的支柱行业。
所以,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既要做大做强石油化学、航空航天、核工业和有色冶金等支柱工业和产业。
又要迅速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跟上国家能源发展的步伐,选择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拓展能源产业,积极发展壮大能源和新能源基地。
如我省现在的河西地区,有大量的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沿黄河一带水电资源充足,区内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电站、灌溉工程和大、小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和基地。
因此,“十二五”期间,一方面,我省要不断发展壮大能源基地,做好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产业链延伸工作,努力发展火电、水电,建设西部电力基地。
另一方面,应当致力于建设成为我国的新能源基地,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大力推进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
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河西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建设,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能源建设与相关产业的联产互动。
三、重视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甘肃省的旅游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品质、内部产业结构、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近200亿元,旅游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省整体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还比较大,旅游基础设
施建设跟不上,如道路交通建设、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人力资源建设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等,还严重制约和影响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大旅游”产业格局远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和融合的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我省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区域旅游成本最高的省份之一,身居内陆,东西狭长,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十分落后。
而旅游业消耗低、污染低、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到工业的十分之一。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要如省委陆书记说的那样,“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旅游业,像抓工业强省那样抓旅游业发展。
”将旅游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省旅游业“天生丽质”,资源独特而丰富。
首先,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汉墓、中国邮政驿使图出土地魏晋壁画墓等,总计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数量庞大。
兰州市青城古镇有座约1000年历史的古建筑,仅仅够得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想像我省文化旅游资源多么丰富。
其次,在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有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丹霞峡谷等,总计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万亩葡萄园等大型种植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再次,在民族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有保安族、东乡族、裕固族3个独有民族,全省生活着全国56个民族中的55个。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对“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历史发展周期内的我省旅游业发展进行认真的谋划。
一是要在充分尊重市场对于旅游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实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战略。
要顺应全省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充分挖掘我省丰厚的、多元的和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科学、理性和有序地推进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要创新符合甘肃省实际的、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业态。
旅游经济部门要积极地加强与生态、林业、文化、农业、体育、金融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争取各方支持,通过多方促动,不断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提升我
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档次。
三是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适当地向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努力我省区域旅游成本,向全国其他省区平均水平靠近,不断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从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