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011.10.23
百顺硅胶:
报告内容
z一.硅胶的组成及分类
z二.硅胶的性质及原理
z三.硅胶柱的使用过程
z四.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小经验
一.硅胶的组成及分类
z1.硅胶的组成
z硅胶(Silica Gel)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
z在传统的硅胶合成方面,主要是以水玻璃作为原料经过反应→胶凝→老化→洗涤→浸泡→干燥→焙烧等步骤合成出成品。
z用作分离介质的硅胶是人工合成的多孔二氧化硅,它的特点是其表面含有硅醇基(Silanol groups or
surface hydroxyl groups),这是硅胶可以进行表面化学键合或改性的基础。
2.硅胶的分类
z2.1颗粒大小
z2.2正反相硅胶
z2.3重质轻质微粉硅胶z2.4五级硅胶
z2.5制备方法
z2.1 颗粒大小
z作为分离材料的硅胶,其颗粒的形状大小、孔的结构、孔径及其分布、总孔容、比表面及机械强度等,均是重要的参数。
目前,通用的分析型硅胶基质的直径为5-10μm,且其化学键合相硅胶已有商品出售,而高效制备型所用的硅胶,其直径多在20-40μm之间。
z按目数分
z2.2正反相硅胶柱
z正相柱大多以硅胶为柱填料或是在硅胶表面键合-CN,-NH3 等官能团的键合相硅胶柱。
反相柱填料主要以硅胶为基质,在其表面键合非极性的十八烷基官能
(ODS)称为C18 柱。
其它常用的反相柱还有
C8,C4,C2 和苯基柱等。
z一般的C18 柱pH 值范围都在2-8,流动相的pH 值小于2 时,会导致键合相的水解;当pH 值大于7 时硅胶易溶解;经常使用缓冲液固定相要降解。
如果流动相pH较高或经常使用缓冲液时,建议选择pH 范围大的柱子。
z2.3重质轻质微粉硅胶
z微粉硅胶是白色或乳白色的均匀粉末,比表面积大,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z用途:主要用作润滑剂、抗粘剂、助流剂。
特别适宜油类、浸膏类药物的制粒,制成的颗粒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
在直接压片中用作助流剂。
还可作为助滤剂、澄清剂和滴泡剂,以及液体制剂的助悬剂、增稠剂。
z重质微粉硅胶是沉淀法的二氧化硅,通过水玻璃中和生产,平均粒径为微米级,在助流动性能方面远远落后于气相法二氧化硅。
z轻质微粉硅胶其实是一种气相法二氧化硅,通过四氯化硅在氢氧焰中水解而制造出来的。
z2.4五级硅胶
z硅胶分为五级是根据其吸水量而定的,对应如下:0%为一级,5%为二级,15%为三级,25%为四级,38%为五级。
z五级的含水量最高,此时相当于分配层析。
适用于极性比较大的生物碱、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糖类和氨基酸等成分。
z2.5硅胶的制备方法
z根据硅胶制备的不同技术原理,可将它们分为3类:
z (1)堆积硅珠法;
z (2)溶胶→凝胶法(S0L-GEL);
z (3)喷雾干燥法。
z具体的制备过程以及各自的优越性
二.硅胶的性质及使用原理
z1.硅胶的化学性质
z硅胶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以耐受酸性介质的侵蚀。
无定型硅胶常温下在纯水中的平衡溶解度约为10~(-4),但是,当pH值升至9以上时,溶解度增大,至pH 10.7以上时硅胶即会溶解。
为安全计,硅胶一般只用于pH 1~8范围内。
z2.物理性质
z硅胶无毒、无味,对液相和气相介质有很强的吸附性能,硬度比玻璃稍软,除氢氟酸和强碱外,不溶于水及各种化学溶剂,物性非常稳定。
z高机械强度是硅胶的特点之一。
常用的5μm粒径、6-10nm孔径的硅胶,可以耐受60-70MPa的操作压力;
随孔径和孔度的增大,可耐受的压力会降低。
当使用30-100 nm孔径的硅胶时,仍可耐受30MPa的操作压力而不破损。
但是,对于高孔度的凝胶色谱填料,操作压力只能在10MPa甚至更低。
z3.硅胶的作用原理
z硅胶吸附剂是粉末状多孔固体,其起到吸附作用的基团是硅醇基上的羟基(吸附中心),这些羟基所处的形态不同,其吸附能力也不同。
硅羟基的吸附性能排列为:活泼型(a)>自由型(b)>束缚型(c)>游离型(d),各型结构见下图。
z为了增强硅胶的吸附力,应该增加吸附剂的活泼型结构单元。
因此,如果将硅胶煅烧使其完全脱水,则硅胶的硅羟基完全被破坏而减少甚至没有吸附能力;如果硅胶中加入大量的水分,其吸附力也将减小,这是因为硅羟基与水形成了太多的氢键从而降低了其活泼型比例。
z当硅胶含水量超过70%时,硅胶就完全失去吸附能力,而产生了另外一种分离模式-分配色谱,其原理是组分在流动相溶剂和固定相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即分配系数的差异)得到分离的。
三.硅胶柱的使用过程
z1. 称量:称取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z
z 2.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z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最初的洗脱剂选用样品的Rf值在0.2左右。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z3.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z干法湿法
z
z 4.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z柱子沉降时间:自然沉降一般一夜,如果时间紧张也可以沉降1-2小时即可。
z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或者在样品的上部加一些空白硅胶。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z个人经验:加空白硅胶效果不好。
一:样品容易扩散到空白硅胶上面,导致分离效率降低;二:加洗脱剂的时候容易将空白硅胶冲散。
z6.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常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z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z经过TLC初步检测后的样品,可以合并那些薄层点相似的流分;然后用HPLC进一步的检测。
z8.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四.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小经验
z1.用棉花塞住口,在装柱前应用溶剂润湿,捣出棉花中的气泡,装柱最好一次完成且保持溶剂流出状态。
z2.硅胶在各常用溶剂里是有固定的溶胀比的,一般来说在2.3倍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是湿法装柱,1g硅胶要用2ml以上的溶剂来充分溶胀,搅拌均匀,赶走气泡。
z3.装柱的时候,是可以得到你装的这根柱子的保留体积的,这对于决定你多少体积接产品是十分有帮助的。
等到硅胶完全沉降后,将溶剂液面放至靠近硅胶液面后,称量在柱底得到的溶剂量,和原先装柱用的溶剂量的差值,就是你的保留体积。
z和我们常用的测量得到的柱体积有多大差别?
z再根据上柱子之前做的TLC,测出Rf值,就可以预计各个产品的流出位置了。
根据你的保留体积,你也可以决定是多少体积一分了,做的粗些,可以1个保留体积一接,细些的可以二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个保留体积一接。
但是硅胶柱的拖尾比较严重,尤其是主成分量比较大的时候。
常常会出现主成分拖2-3个保留体积后,依然可以用TLC检出。
z4.样品不能粘稠。
我们一般都是干法上样样品应该溶在溶剂中,再拌到硅胶里。
如果样品比较粘稠,不太好溶,如把粘粘糊糊的样品直接拌到了硅胶里,溶剂挥发后,一研磨,也看不出与平常有什么不同。
但上样后可就惨了,流速就会变的很慢。
可能只好挖出样品,重新来过。
z5.洗脱时柱子断裂?
z一可能是洗脱剂没有脱气,换用洗脱剂时产生热量,导致气泡产生。
z二可能是洗脱剂的极性变化太快。
z三如果用了加压装置如液氮,可能是加液时放气太快,气体从下端口冲进,使硅胶分段。
z6.过完的硅胶柱还有颜色?
z很正常的,如果不是小量操作,没有回收价值,那些类似于死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