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毛类——环节动物门
➢ 异沙蚕体(heteronereis): 当生殖时,沙蚕有以下形态变化:头部4个 眼明显变大且出现晶体,触手、触角变短,触须相对变长;躯干部长度常 缩短,常出现有性体节组成的生殖体区;有性体节的疣足变化最大,其舌 叶加宽变扁,刚毛叶呈叶状或扇状且极富血管,雌虫背须须状,而雄虫背 须则出现锯齿状的乳突,刚毛为排成扇状的桨状刚毛所替代。虫体内部, 体壁组织溶解重组,肠和隔膜自溶常被吸收消失,血管发达,疣足肌显著 拉长。这些变化,保证了沙蚕的生殖细胞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宽敞的发育空 间,也有利于虫体起浮。 在分类鉴定时应注意异沙蚕体现象的出现。
生物,如华美盘管虫,纲Oligochaeta
我国海产寡毛纲 69种(颤蚓科(最多)、居蚓科、线蚓科和大蚓科)
55
14
无性生殖
15
断裂生殖
(Fragmentati on):如裂虫 科的自裂虫 Autolytus。可 自发断裂为单 个体节或短的 片断,断裂部 分可再生为一 个新的个体。
16
出芽生殖
Budding, gemmiparity 不太常见
17
再生
多毛类的触角、触须、触手和其他柔 软部分(包括头部、躯干部和尾 部),失去后常会很快地再生。
21
异沙蚕体
22
异沙蚕体
23
24
胚胎和幼体发育
担轮幼虫trochophore 疣足幼虫nectochaete
27
28
沙蚕的担轮幼虫结构
29
不同种类沙蚕的疣足幼虫和担轮幼虫
30
生态分布和食性
1、淡水:溪沙蚕,较少。 2、河口:围沙蚕类 3、潮间带:多 4、潮下带:多
食性:多种类型。碎屑有机物、小型底 栖生物等。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王德祥
1
外形
身体分区: 头部 • 口前叶触手触角 • 围口节触须 •吻 躯干部 • 刚节 • 疣足parapodium • 背须和腹须 • 刚毛 尾部 • 肛节(无疣足体节) • 肛须
2
头部侧面观 及吻外翻的
情形,
3
头部和吻部的背面观
头部和吻部的腹面观
➢ 群浮(swarming):性成熟时,分散而居的沙蚕为成功使精卵相遇而采 取的生殖对策。即同步离开栖息地,由底栖生活集体上浮水面排放精卵, 完成繁衍后代的作用。群浮者受温度和月相以及神经激素的影响,多在一 年的几星期或几天内起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趋光性。
➢ 婚舞(nuptial dance):沙蚕在群浮时,常相伴做圆形的旋转运动,在旋转 缠绕过程中排精放卵,即为婚舞。
沙蚕吻的分区、乳突和颚齿
4
疣 双叶型疣足
足
•背腹足叶 •背腹足刺
•刚毛
亚双叶型疣足 (背叶退化,但留 有背足刺或背刚毛)
单叶型疣足(背叶退化)
5
刚毛的形态 与分类
6
后肾
体节
体节
10
循环系统示意图
11
13
生殖和发育
一般雌雄异体。多毛类无明显生殖系统,仅在生殖 期前开始形成生殖腺,生殖细胞由中胚层的体腔 膜分化而成。生殖细胞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落入体 腔中,在体腔液的营养下继续生长、成熟,然后 由肾孔或通过裂开的体壁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
33
我国的多毛类种类
多毛纲 910种 寡毛纲 69种(颤蚓科、居
蚓科、线蚓科和大蚓科)
34
Rouse & Fauchald
(1997) 的多毛纲 分类系统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多毛类的经济意义
有益: • 专用钓饵,价格很高。 • 特效的对虾亲虾的营养强化食物。 • 可作为水产养殖的对象。 有害: • 分泌石灰质管的管栖多毛类是重要的污损
18
有性生殖
19
20
生殖态、异沙蚕体、群浮和婚舞
➢ 生殖态(epitoke):是以沙蚕为代表的一种特殊生殖现象,由无性个体 或非生殖个体向浮游的有性个体或生殖个体转变的过程。在沙蚕,该过程 由无性个体直接转变为有性个体或称异沙蚕体,常由前部的非生殖区 (atoke)和中后部的生殖体区(epitoke)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