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环节动物——进化地位
身体出现原始分节; 普遍具有发达的真体腔(coelom); 闭管式循环系统; 出现扁平状的疣足(parapodia)。

环节动物——生物学特征


1.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 管式循环系统;
2.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相同;


生殖管 起 源于体腔膜 向外突出的 体腔管。
七.生殖和发育 生殖带___位于第14-16节,由表皮变成腺 肿状隆起,无刚毛,无节沟,其分泌物可构 成卵茧 受精囊(6/7,7/8,8/9),雌性生殖孔 (14), 环带(14-16), 雄性生殖孔(18), 精巢囊(10,11),储精囊(11,12), 卵巢 (12/13) 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形成蚓茧,内有 1-3个胚胎
第二节 代表动物___环毛蚓
一.蚯蚓的外部形态及其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适应性结构:体长而圆;头部和感官退化;具口前叶;疣足退化, 有刚毛,有背孔
一、外部形态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 间沟;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及其口前叶组成;口前叶 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触觉等功能;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末端,呈 直裂缝状。


异律分节: 部分种类出现,即前后端体节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均 不相同。

异律分节为机体分部和机能分工提供了可能。
疣足和刚毛

疣足——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突起,为动物原始的附肢形式。
一般,体腔也伸入疣足中,疣足上有刚毛。

刚毛——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中的一个毛原细胞形成
的,数目不等。如环毛蚓的刚毛。
第五节、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环节动物的起源有2个学说:
1. 认为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是根据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 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这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 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 中卵裂为螺旋式,这与涡虫纲的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 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相似;涡虫 纲三肠类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 象。
呼吸: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 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 结合,输送到体内各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 液,背孔排出体腔液,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 吸作用。
五.排泄和渗透调节:后肾管
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
六.链状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绝大多数雌 雄异体,有 性生殖: 生殖细胞 体腔上皮发 生;
蚯蚓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模式图

担轮幼虫 为陀螺形,在腰部有两条纤毛环, 其间有口,无体节,有原体腔和原肾管,为 螺旋型卵裂

担轮幼虫在进化上意义: 许多外形差别很 大的动物,如软体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 物等都要经过担轮幼虫期,而且与牟勒氏幼 虫(扁形门多肠目),帽状幼虫,轮虫都相 似,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头部 运动 生殖
发育 习性
明显 疣足 无生殖环带 雌雄异体 担轮幼虫
海洋生活
不明显 刚毛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直接发育
大多陆生
不明显 无刚毛和疣足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直接发育
多淡水 暂时性体外寄 生
多毛纲(Polychaeta)

约6000种,为较原始的类群。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头部 感觉器官相对发达; 具有疣足; 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
后肾排泄系统

多数为后肾。 后肾 两端开口的 管状结构(体壁 小肾管): 喇叭口收集体腔 液内的代谢废物; 血液中的代谢废 物也在血管网处 进入肾管,并重 吸收某些盐离子、 水分。

环节动物-后肾排泄系统
后肾管分为: 肾口--细肾管 --排泄管-- 肾孔
链状神经系统(nerve cord)


闭管式循环系统

囊胚腔逐渐被真体腔所取代,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便形 成了相互连接的血管网——闭管式循环系统: 出现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血液不进入组 织间隙。

呼吸色素: 最原始种类缺乏;
血红蛋白、血绿蛋白、蚯蚓血红蛋白
有的种类同时具有1或2种,对底栖动物十分必要。

闭管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可以更有效、迅速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 输送。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 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 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 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 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 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真体腔的意义

由于消化道的壁具有肌肉,又有体腔——肠可 自主蠕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大大加强了 动物的消化能力; 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 供了条件。 对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形成及功能也有 很大影响。


3.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
4.一些内部器官(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 也依体节重复排列; 5.腹部神经系统为链状,每体节有一神经节; 6.雌雄同体或异体,间接发育的种类都有担轮幼虫期。

分布范围: 海洋、淡水、土壤(甚至陆地); 生活方式: 自由游泳: 一般头部明显,有眼、触手等 感觉器官
体腔常为葡萄状组织所填塞——体腔退化消失,转为血窦。 多生活淡水,少数海产。


常见:棘蛭、医蛭、金线蛭
与人生关系: 害:寄生(中华颈蛭寄生鲤、鲫鱼鳃上;医蛭,山蛭,金钱蛭, 马蛭) 益:药用:破血通经、消积散淤,消肿解毒,治疗肿瘤。
日本医蛭横切面
环 节 动 物 - 类 群
多 毛 纲 、 寡 毛 纲 、 蛭 纲
中肠:包括胃、肠(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盲肠(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肠 和盲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 。
后肠:无消化机能,吸收水分;以肛门开口 于体外。
四.呼吸和循环
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纵血管 有背血管(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血液自前向后流 动),腹神经下血管和食管侧血管;环血管主要有心脏4~ 5对。
蛭纲(Hirudinea)


约500多种;
形态与寡毛纲种类有许多相似: 纲的特征:①背腹扁平,体节一定数34;②无疣足和刚毛,具 口、后吸盘③头部退化;④具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⑤ 口腔内有颚和细齿,咽肌发达,唾液腺分泌蛭素,咽囊发达贮存 大量血液。

有次生性体环,身体前后两端各有1吸盘;

1对脑神经节,也称咽上神经节 ——围咽神经 ——1对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每一体节上都有1对神经节。 形成纵贯全身的神经链(nerve chain)。 各神经节有神经(2-5条侧神经)支配相应部位。 形成了中枢、交感、外周神经系统。 神经索中一般有5条巨大神经纤维: 冲动传导速度 快 ——身体的任何部位受到刺激,巨大神经纤维的传导可引起 所有体节同时收缩 ——使虫体迅速逃避


发育经担轮幼虫。
常见种类:沙蚕、巢沙蚕
多毛类的担轮幼虫
寡毛纲(Oligochaeta)

约3000余种, 一般认为是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入淡水和陆地而发展 起来的。 身体分节而不分区,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 雌雄同体, 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Clitellum),交配时两虫互相授 精,卵产于环带中,脱落成卵茧(cocoon),直接发育。 根据生殖腺、环带及刚毛构造等分三目。 常见种类:杜拉蚓(Drawida)、环毛蚓(Pheretima)。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 ---储精囊(精子发育)
附性腺 ----精漏斗---输精管----雄性生殖管 前列腺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体腔---卵漏斗---输卵管--雌性生殖管 ---体外---粘液管
第三节、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环节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3个纲。 分布在海洋、淡水和陆地,也有寄生的种类。3个纲的比较 见表所示:
2. 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是根据环节 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而且这种假想的担 轮幼虫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真体腔;体节;同律分节;异律分 节;疣足;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链索状神经 系统;担轮幼虫;多毛类;寡毛类; 2、比较环节动物三个纲的特点。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高等种类的开 始? 5、比较真体腔和假体腔的特点。 6、简述真体腔出现的意义。
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 从动物的系统发生上看, 真体腔的出现比假体腔 (原体腔)晚。 环节动物的真体腔发生在 原肠形成后,由端细胞法 形成裂体腔, 中胚层在体壁与肠壁之间 形成了宽阔的空腔, 而且腔壁上包围有源于中 胚层的体腔膜,体腔内充 满体腔液。 Nhomakorabea


环节动物-体腔
体腔的形成:
由于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 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衬,未形成新的 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 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 之谓假体腔。

穴居: 头部、感觉器官均不发达。
爬行: 寄生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同律分节、疣足; 2、发达的真体腔; 3、闭管式循环系统; 4、后肾排泄系统; 5、链状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

同律分节

分节 指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 一个体节(segment)。 同律分节: 除了前端2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形态构造基本 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