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朝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将感受器(眼、耳)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探究其性质对机体的意义的一种反射活动。

2.感受野: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该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中与该区域有联系的各级神经元的活动。

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的特化结构4.受体: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5.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6.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构成神经元生长、分化、修复和功能活动的微环境。

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功能。

广泛地分布于胞体和神经纤维之间。

神经胶质细胞终生保持分裂能。

7.顺行性遗忘:凡不能在储存新近获得的信息8.逆行性遗忘症:正常脑功能发生障碍之前一段时间内记忆内容丧失9.全或无定律:“全或无”定律: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10.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11.长时程增强:指对神经元的短暂高频刺激所引起的某些突触反应增强现象。

12.长时程抑制:指当轴突兴奋的速度较慢时,他们的突触反应强度下降的现象。

13.动作电位: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它使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

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1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研究对象: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特别是神经机制的学科。

二、学科性质:是心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三、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异同同:二者同是探讨心脑关系。

异:研究方向上、实验对象上、实验方法和记录上四、研究意义:揭示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预防生理、心理疾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人类的幸福第二节一生理心理学研究的途径1、临床病例的研究2实验室研究(1)动物实验和问题(2)动物实验的方法范式实验室的研究1动物实验和问题利用各种动物做实验时,应该有比较的观点。

从比较和分析各种动物实验的结果中发现一般的规律和鉴别那些属于个别物种的特殊性质。

从事心理学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研究,要结合(1)动物行为的结构模式和功能;(2)行为的演化;(3)行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4)行为的生理机制。

2)建立一种行为模式,考察脑结构的变化。

Rosenzweig的“丰富化环境”和“贫乏化环境”养育实验(P108)海登:大鼠走“钢丝”的训练二、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脑立体定位技术(二)神经解剖学的技术(三)脑损伤法(四)刺激法(五)脑电记录法(六)生物化学分析法(七)分子遗传学技术(八)脑成像技术(九)行为学研究第三节一、定位学说1、19世纪晚期,卡哈尔(Cajal)提出神经元说。

2、18世纪初,贝尔-马戎弟Bell-Magendie定律3、笛卡尔:反射4、19世纪30年代,缪勒(Muller)提出神经特殊能量说5、伽尔(Gall)和施普茨海(Spuzheim)的颅相学6、布罗卡(Broca):言语运动中枢7、维尔尼克(Wernicke):言语感觉中枢8、弗里奇(Fritsch)、希齐格(Hitzig):运动中枢9、潘菲尔德:人感觉和运动的躯体投射图二、功能系统学说(Luria )1、第一功能系统是动力系统,负责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2、第二功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3、第三功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是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一)条件反射论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来不能引起特殊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经过与某种能够引起特殊反应的刺激多次配合出现之后,它获得后者的性质,即在单独出现时亦可出现该反应。

(三)意义1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重要自然科学基础2开创了生理学实验分析法的先河(四)缺陷1、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2、没有深入到脑的深部结构四、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基本观点1、任一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

心理活动的基础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决定论原则。

2、在经典三环节反射弧的机构中,必须考虑到由传入和传出神经发出的侧支联系,它不但引申出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制约作用,也引申出反馈作用原理。

3、除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全或无”定律之外,细胞神经生理学还发现了突触后的“级量反应”规律。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起源1、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2、多细胞动物——网状的神经系统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环节动物(蚯蚓、沙蚕):——链状神经系统(头部有神经节,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2、节肢动物(蜈蚣、各种昆虫):——节状神经系统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形成了中枢神经和脑)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扩大了皮层的面积,各部位机能日趋分化。

-例如,食肉类、灵长类动物。

五、脑进化的特点1、脑重占体重的比例增加2、大脑新皮层的容积增大3、结构、功能更复杂第二节一、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

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倍,约占整个脑重的1/2构成神经元生长、分化、修复和功能活动的微环境。

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功能。

广泛地分布于胞体和神经纤维之间。

神经胶质细胞终生保持分裂能。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电生理现象如何产生?细胞膜对膜内外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较大,对Na+的通透性较差,结果K+经通道外流,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

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出现静息电位。

(与神经元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2、动作电位(AP)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它使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

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在RP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快速、可逆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AP。

AP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AP组成:去极化、复极化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N→a+通道关→K+通道激活而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3、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法则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冲动作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迅速作用到突触后膜的分子受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递质与分子受体的结合具备两个条件:(1 不能有其它递质或者化学分子附着到分子受体上。

(2)神经递质的形状必须与分子受体的形状相匹配。

神经递质在用完后,并未破坏,还可以从受体中排出回到轴突末梢,重新包装成突触小泡,得到重复利用。

4、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突触类型:轴-树轴-体轴-轴树-树树-体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破裂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膜电位发生改变|5、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由突触前N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N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致信息从突触前N元传到突触后N元的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的确定条件(1)突触前神经元合成(2)贮存于小泡内,冲动到达时释放入间隙(3)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特定生理作用(4)能被递质酶失活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5)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作用神经递质的分类:(1)外周神经递质①胆碱能——中枢系统也有②去甲肾上腺素能③嘌呤类和肽类递质2)中枢神经递质①乙酰胆碱②单胺类③氨基酸类④肽类6、受体: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第三节脑的结构和功能1、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网状系统2、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3、小脑:协调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动作4、边缘系统:与记忆情绪等有关5、大脑第四节内分泌腺:也称无管腺,其分泌物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入血液和淋巴,并影响机体内其它细胞的功能、内分泌物或荷尔蒙。

内分泌腺的作用:身体的发育一般的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的发展情绪行为有机体的化学合成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脑垂体: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三)甲状旁腺:分泌甲状腺素,对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四)胸腺:分泌胸腺激素,与机体免疫机能和衰老有关五)肾上腺: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肾上腺髓质,外层为肾上腺皮层。

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六)胰岛:是胰岛内具有内分泌机能的细胞,分泌胰岛素。

七)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第三章第一节一、注意的产生机制1、朝向反射,朝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生理基础2、朝向反射的神经机制形成的神经机制:外抑制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消退的神经机制:消退抑制(主动性内抑制)随着刺激的重复呈现而失去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朝向反射消失。

3、朝向反射的特点(1):在朝向反射中,机体的一系列生理指标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2):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性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的。

第二节一、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1)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维持大脑一般性的兴奋和觉醒水平丘脑网状核:调节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闸门。

(2)边缘系统的作用,边缘系统中存在大量注意神经元。

当新异刺激出现时,这些神经元就会活动起来。

注意神经元对信息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3)大脑皮层的作用,注意与额叶、顶叶有关额叶在随意注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额叶直接参与了言语引起的激活状态,对动物和人的行为具有计划和控制功能。

二、注意的功能网络注意可以分为3个成分或网络,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对独立的:警觉网络、定向网络以及执行控制网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