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致不可逆性贫血称“恶性贫血”。
(二)发病机制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的重要辅酶。
二.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有贫血、消化道症状、全身浮肿、口角炎、 “镜面舌”、“牛肉舌”、精神神经 症状。 2.实验室检查 血象、骨髓象提示贫血,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浓度降低。怀疑恶性贫血者可进行内因 子抗体测定。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诊断
三、治疗、护理
1.去除病因
2.补充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者多吃蔬菜、瓜、果、烹煮不宜过度。维生素 B12缺乏者多吃动物肝、肾、瘦肉。恶性贫血需终身肌注维生素B12。补充叶酸、维生素 B12时,需注意补充含钾、含铁高的食物。
3. 健康指导
请根据病因、治疗、护理措 施制定健康指导内容。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其特点是大细胞性贫血。 ▲人体不能合成叶酸、维生素 B12,主要依靠外源性摄入。食物供给不足是叶酸缺乏最主要 的原因。恶性贫血是内因子不可逆缺乏所致。治疗护理重点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巨幼细胞性贫血
概
血。其特点是大细胞性贫血。
述
•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它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叶酸缺乏:与叶酸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需求量增加、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 2.维生素B12缺乏:与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利用障碍等因素有关。内因子缺乏所
五、护理诊断及措施
(一)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与铁摄入不足有 与缺乏指导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关。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防治知识 有关。
(二)护理措施
1.加强病情监测:判断病人贫血程度及治疗效果。 2.饮食护理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给予丰富含铁食物:如瘦肉、血、肝、蛋黄、豆、海带、香菇、木耳。告知病人含铁量最 低的食物是乳类食品等。 ▲合理饮食搭配:进食含铁丰富、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 重要辅助措施。 ▲口腔炎或舌炎护理:给予口腔护理。
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 ①避免空腹服用,饭后或餐中服药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从小剂量开始。 ②同时服用维生素C,增加铁的吸收。避免和谷类、乳类、浓茶、咖啡等同服,以免影响铁的 吸收 ③液体铁剂应使用吸管或滴管将药液送至舌根部咽下,再饮温开水并漱口。 ④口服铁剂期间大便可呈黑色或柏油样。 ⑤铁剂治疗1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可作为治疗有效的指标;血红蛋白约在治疗2周左右 开始升高、约8~10周恢复正常,此时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补足体内贮存铁,或在 血清铁蛋白>50μg/L后停药。
5.输血护理:必要时遵医嘱输血或输浓缩红细胞,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血过多过快诱 发心力衰竭。 6.给氧:严重贫血病人应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症状。 7.日常护理:同贫血的护理。 8.健康指导
请根据病因、治疗、护理措施制定健康指 导内容。
课堂小结
•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贮存铁缺乏,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特点。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 • 临床表现有贫血的共有表现、本病特征性表现、精神行为表现等。骨髓铁染色阴性,铁代 谢生化检查异常。 • 病因治疗是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补充铁剂主要通过饮食、口服铁剂、注射铁剂进行。 护理特色是饮食护理、用药护理。
概
述
•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 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
思考:什么是贮存铁? 为什么会缺乏?
1.铁的分布
体内铁 (男性50~55mg/kg, 女性35~40mg/kg)
功能状态铁(67%为血红 蛋白铁,其他为肌红蛋 白铁、转铁蛋白铁及乳 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 合的铁) 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 含铁血黄素, 男性为1000mg,女性为 300~400mg)
课堂小结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例导入
▲病人,男,19岁。长期服安乃近。头晕、牙龈现血、皮肤斑块、心悸、乏力3个月。 ▲检查:T36.2℃,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贫血貌,四肢多个瘀斑。血液检 查:Hb70g/L,RBC3.2×1012/L,WBC2.9×109/L,BPC26×109/L,网织红细胞0.1%。骨髓 检查:红系、粒系增生减低,全片见巨核细胞1个。初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例导入
结合上述病例请思考: ①主要护理问题? ②服用雄激素的护理措施? ③健康教育?
概
述
•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 而引起的一类贫血。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均明显减少。临床主要表现
为进行性贫血、感染和出血。
概
述
• 按病程及表现分为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
1.支持疗法
①预防和控制感染;②纠正贫血 ③控制出血; ④护肝治疗
2.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①免疫抑制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 细胞球蛋白。 ②促造血治疗: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 ③造血干细胞移植。
雄激素是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造血细胞因子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五、护理诊断及措施
(一)护理诊断
•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感染、发热,长期卧床有关。 • 2.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粘膜出血有关。 • 3.有感染的危险 与粒细胞减少有关。
4.铁的转运和利用
血浆中的
二价亚铁
(Fe2+)
铜蓝蛋白氧化
与转铁蛋白结合转运
组织
三价高铁(Fe3+)
与转铁蛋白分离
高铁还原为亚铁
血红蛋白
二价亚铁
5.铁的贮存和排泄
贮存-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排泄-每天铁的排泄量不超过1mg,主要从粪便中排出,少数由尿、汗液排出,哺乳期妇 女每天从乳汁中排出铁约1mg。
病例导入
案例6-1 男性,36岁。头晕、乏力多年,伴有痔疮。 检查:T.36℃,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皮肤黏膜苍白,毛发稀疏无光泽, 指甲脆裂呈匙状。实验室检查:Hb50g/L,RBC2.5×1012/L,WBC9.8×109/L,血清铁 6.5μmol/L,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阴性。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问题:①主要护理问题? ②口服铁剂的护理措施? ③健康指导内容?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四少一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 数均减少,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急性型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受抑,甚至无巨 核细胞。慢性型骨髓增生减低或有灶性增生,但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四、治疗要点 ★
留置气泡技术
留置气泡技术运用于肌肉注射,其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吸适量的药液后, 再吸入0.2~0.3ML的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在注入 空气.该方法可使针头部位的药液全部进入肌肉组织内,并可防止拔除
针头时,药液渗入皮下组织,从而减低组织受刺激的程度.减轻疼痛.另外,
还起到将药液限制在注射肌肉局部而利于吸收的作用
红细胞形态
四、治疗要点 ★
(一)病因治疗 • 是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包括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疾病治疗、肿瘤治 疗、痔疮治疗等。
1.提供含铁丰富的食物:见饮食护理。
(二)补充铁剂
2.口服铁剂:是首选方法。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 铁、维铁控释片、富马酸亚铁等。网织红细胞上升为铁剂治疗有效指标。 3.肌肉注射铁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急于纠正贫血等。注射铁剂前应计算补充铁剂总 量。常用右旋糖酐铁。
障-Ⅰ型)、慢性再障。慢性再障病情恶 化时称重型再障-Ⅱ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 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可以引起骨髓抑制的药 物和工业用化学物品。如:氯霉素
• 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射线
• 病毒因素: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 及各种严重感染。
(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异常 (“种子”学说) 2、造血微环境异常 (“土壤”学说) 3、免疫异常 (“虫子”学说)
部分病人用免疫抑制 剂治疗有效。
骨髓造血干细胞明显 减少,外周血三系减 少。
二.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 染。
项 目 起病 出血、感染 贫血 病程、预后
急性再障 急、重 重,主要表现 轻 短,预后差
慢性再障 缓,病程长 轻 重,主要表现 长、预后较好
三、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三、辅助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特别是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细胞体积偏小。骨髓铁染色阴性。
3.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贮存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 早期诊断 。
正常红细胞的形态
缺铁性贫血的
(二)护理措施
1.贫血护理:见本节“贫血护理措施”。 2.出血护理:见本章第一节“症状护理”。 3.感染护理:见本章第一节“症状护理”。。
4.加强病情观察:定期观察血象,注意有无出血,有无体温升高等感染征象。
5.用药护理:1)免疫抑制剂: ①应用ATG和ALG前做过敏试验。
(2)注射铁剂: ①注射前应做过敏实验。
②避开皮肤暴露部位,采用“Z”字形注射或留空气注射 法。 ③抽取药液后,要更换注射器针头后再注射。
④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⑤注意不良反应
(3)预防铁中毒
.注射铁剂护理
▲防止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表现为:面潮红、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荨麻疹等。首次注射不 超过50mg,若无异常,次日注射1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