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一、一周内容概述《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

《岳阳楼记》中以“记”为名,渲染了洞庭湖的景物,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的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醉翁亭记》在对醉翁亭和周围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而又自得其乐的怡然之情。

二、重点知识介绍(一)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整体把握作者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美,令人拍案叫绝。

重点把握1、了解古代游记的写作特点;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二)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1、语言积累(1)生字读音谪(zhé)守予观夫(fú)衔(xián)远山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际涯(yá)淫(yín)雨霏霏(fēi fēi)樯(qiáng)倾楫摧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kuàng)神怡宠辱偕(xié)忘嗟(jiē)夫(2)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词(5)特殊句式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定语后置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之”,助词,起连接后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作用。

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③宾语前置句式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放在介词的前面。

意思是:我与谁一起呢?(6)背诵这一千古名篇。

2、结构分析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着重说明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这可以视做本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

妙在承转自然——写洞庭全景,承上文“重修岳阳楼”;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而后发问,自然将读者引入新境。

第二层是三、四两段。

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部分(即第五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上面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而设。

3、重点把握1、把握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在本文中的运用;2、理解文中的千古名句的含义,并背诵。

(三)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课文朗读:《醉翁亭记》1、语言积累(1)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

(后乐)乐趣,名词。

(4)特殊句式①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即“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②判断句“……者……也”: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

“者”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者”也可省略不用;“也”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2、结构分析3、重点把握掌握作者在文中以寓情山水来排遣被贬谪的抑郁之情的写作手法。

三、重点知识归纳(一)小石潭记(柳宗元)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顺序: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课文写景融有感情,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为什么心情这样变化?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珮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

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当然,“似乐实忧”是本文的本质特征。

不过,恰恰是这种处境下的心情,更需要山水的慰藉。

柳宗元不仅以山水来维持心灵的平衡,更让它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尊严以至人格。

他笔下的山水更富于个性,是理所当然的。

3、本文是“山水游记”,除了景与情融合、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详略分明、实中有虚之外,还有写异常鲜明的景物时的前后照应,试找出多处照应的句子。

(1)伐竹取道、青树翠蔓→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人迹罕至)(2)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水特别清亮、透明)(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岸势犬牙差互(自然的原始风貌)(4)全石以为底→影布石上(小潭背景)(5)明灭可见→“斗折蛇行”的溪,“犬牙差互”的岸(视界异常鲜明)(二)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1、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岳阳楼记》骈散结合,特别是骈句,须怎样诵读才能达到要求?①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皆两字一顿,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如“衔/远山,吞/长江”“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稍长的停顿,如“日星 /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3、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把上述警句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4、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别?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看,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抒写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5、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

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

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之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

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有怎样的特点?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全文用了 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章转折的标志。

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绵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