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上古神兽妖怪图鉴二

中国上古神兽妖怪图鉴二

中国上古神兽妖怪图鉴[二]瘟神财神:赵公明瘟神出自《列仙全传》:为八部鬼神之一,专行下痢,散毒啸祸,暴杀万民,祸害人间。

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都把赵公明描绘为五瘟之一。

财神出自《三教搜神大全·卷三》: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

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

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

故被民间视为财神。

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辞海》:「财神,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

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

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坐骑黑虎。

故又称"黑虎玄坛"。

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俗祀财神为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

相传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

精修得道,能驱雷役电,除瘟剪疟,去病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

神像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

……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

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

」狪狪又名珠豚,是一种奇兽,样子像猪,叫声像自己的名字。

出自《山海经·东山经之首》: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詨。

獗或者獂是乾山的三足兽,样子像牛,叫声像呼唤自己的名字“獂”。

出自《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四百里,曰干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化蛇水兽。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

招大水。

是一种人面蛇,是洪水的征兆。

上身像豺狼,下身是蛇,人的面孔,鸟的翅膀。

行走像蛇,叫声像人叱呼。

人面豺身,背生双翼,行走如蛇,盘行蠕动的怪物。

它的声音如同婴儿大声啼哭,又像是妇人在叱骂。

化蛇很少开口发音,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据说春秋时代,有农夫在魏国大梁城附近听见婴儿啼哭,找到后发现却是一个蛇形妖怪。

此后三天,黄河果然泛滥,淹没沿途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

据《山海经·中次二经》: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

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

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駮又名兹白,是一种可以御兵灾、辟兵刃、又可御凶的独角吉兽。

《山海经·西次四经》: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兽焉,其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

《周书·王会篇》:义渠兹白,兹白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鬼子母神[送子娘娘]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河利帝母。

佛经中的人物。

又名“暴恶母”、“欢喜母”。

原先她只是一个神通很大的饿鬼,后来成为重要的佛教护法神。

在中国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

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据说“鬼子母神”相当灵验,不但护持佛法,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一如闽南人与台湾人信仰的七娘妈女神。

甚至有说法:“其有疾病无儿息者。

飨食荐之咸皆遂愿”。

在汉地,“鬼子母神”一如道教中注生娘娘般的功效。

由于“鬼子母神”在《妙法莲华经》中誓言,保护《妙法莲华经》的奉行者,故在日本,天台宗、日莲宗等奉行《妙法莲华经》的日本佛教宗派,常会在寺庙里塑造“鬼子母神”像而祭祀之。

送子娘娘:俗称“注生妈”,又作“注生娘娘”,在中国有些地区称之为“送子娘娘”,是闽南、台湾一带最受尊奉的生育之神,主管妇女的怀孕、生产,是许多不孕妇女或怀孕妇女的信仰寄托。

注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执簿本,右手持笔,象征其记录家家户户子嗣之事。

由于各地风土民情的差别,所信仰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与注生娘娘同质性高的神圣有: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送子观音、儿童保护神七娘妈、专司安胎助产的福州女神临水夫人、佛教护法神鬼子母神等等。

鯥[音:LU]是一种集鸟、兽、鱼、蛇于一身,介于生死之间的怪鱼,生活在水旁的山陵上。

它的样子像牛,蛇尾有翼,羽毛长在肋下。

叫声像留牛。

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译:再往东三百里,是座柢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

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而翅膀长在胁骨上,鸣叫的声音像犁牛,名称是鯥,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奢比尸是天神,人面兽身,大耳朵,双耳各有一条青蛇。

奢比尸,或称奢比,半人半兽的妖怪,为仙或神被杀之后其灵魂不死,以尸的形态继续活动。

国名:《山海经·海外东经》“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

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饕餮或螭吻饕餮:[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饮食。

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

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

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朱厌属于猿猴类,头白色,脚红色。

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原出于《山海经-西山经》。

书中记载,有一种野兽,身形象猿猴,白头红脚,名叫朱厌。

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

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译:小次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象猿猴,白头红脚,名叫朱厌。

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天神是看守槐江山下的瑶水的神。

长着两个牛头,八条腿,马尾。

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兵乱。

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东望恒山四成,……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类类又叫灵狸,样子像猫,头披长毛,是一种雌雄共体的奇兽。

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译:亶爰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双双是多体合一的奇鸟或奇兽。

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郭璞云:“言体合为一也。

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

”郝懿行云:“郭引宣五年传文也。

杨士勋疏引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

’是以双双为鸟名,与郭异也。

”珂案:双双之兽(或鸟),亦并封之类也。

然双双而谓“三青兽相并”则所未详。

大荒东经所谓“三青马”、“三青鸟”、“三骓”,疑亦双双之类也。

狻猊狻猊[音:suan ni],龙之九子之一。

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

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狌狌[猩猩]狌狌即猩猩,是一种奇兽。

传说他通晓过去的事情,但是却无法知道未来的事情。

狌狌: 兽类,另一种说法叫做猩猩,形状像长毛猿的兽类,长有一对白耳,既能匍匐,也能直立行走,据说吃了狌狌的肉,有健步的作用。

《山海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昔隹]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译:南部山系第一大山脉叫鹊山,其中排在首位的名叫招摇山。

它濒临西海上端,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蕴藏着大量的金矿和玉石。

山中生长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而开着一种青色的小花。

这种草名叫祝余,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感到饥饿。

山上生长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楮木而木纹是黑色的,它开出的花光彩四照。

名叫迷毂,将这种花叶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

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一对白色的耳朵。

它有时爬行,有时像人一样站立行走,它名叫狌狌,人若吃了这种野兽的肉就会变得擅长行走。

丽□之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入大海。

丽□河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水产,若将其佩带在身上可以防止寄生虫病。

讙[原]讙音欢;或作原。

是一种御凶辟邪的奇兽,样子像狸,独眼,三条尾巴。

据说能发出百多种不同的声音。

古代神话中的野兽,产于翼望山,形状如野猫,一眼三尾,能作百种叫声,有人养来御凶煞邪,吃它的肉可以治痨病。

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寸改木]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青要之山女神:武罗是青要山的山神,长着人的头,身披豹纹,耳朵挂着金环。

《山海经·中次三经》: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

是多驾鸟。

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

[鬼申]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

是山也,宜女子。

夫诸古代神兽之一,样子像白鹿,四角,是兆水之兽。

夫诸传说中异兽名。

状如白鹿而有四角。

其现为水灾之兆。

其说始见于先秦。

出自《山海经·中次三经》: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

神熏池居之。

是常出美玉。

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

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望天吼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蹬龙,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华表柱顶之蹬龙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望天吼是一种龙的名字,其声可震天。

望天吼即龙之第三子,本名蒲牢。

在古代中国民间,望天吼一般作为镇墓兽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