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总复习习题

六年级科学总复习习题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名词解释
晶体:
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4、晶体的形状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
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7、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要把物体制成玻片标本,不能直接观察。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
一。"
1
0、"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1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7、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8、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9、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10、"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12、"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简答题
(1)自然界的岩石会发生那些变化?答:
①风化变成小石块;②变成土壤;③水流的腐蚀
(2)火柴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
相同点:
形状发生变化;不同点:
火柴燃烧:
发光发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木条折断:
没有产生新物质。
选择题
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A)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12、"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C)
A、白色
B、无色
C、蓝色
13、"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C)
A、产生大量气体
B、溶液变颜色
C、铁钉上有红色物质
1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变化属于(B)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15、"影响铁生锈的速度(C)
5、"
6、7课关于铁生锈、硫酸铜与铁钉反应
1、铁和铁锈的对比
颜色
空隙
光泽
手感
敲击
导电
磁性铁灰白色
无空隙有光滑
有韧性能能被吸引
铁锈
红褐色
有小孔
没有
粗糙
较脆
不能
不能吸引
2、硫酸铜与铁钉反应时出现的现象:
①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这是铜附在铁钉表面;②原来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
13、"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14、"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
15、"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16、"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17、"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18、"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19、"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如果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12×,物镜上标40×,那么,这台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480倍。
4、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
目镜、调节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用于观察SARS病毒、大肠杆菌等。
3、物理变化的特点:
不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的特点:
产生了新物质
判断题
1、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2、铁片的颜色和铁锈的颜色很接近。(×)
3、铁生锈和水、氧气有直接关系。(√)
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红色的铜。(√)
5、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6、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
C、无色液体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B)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C)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10、"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B)
A、继续燃烧
B、马上熄灭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
11、"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A)
1
2、"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有功能单位。
1
3、"细胞的作用有:
生长、发育、呼吸、消化、排泄、繁殖、遗传。
1
4、"列文虎克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能找到微生物。
1
5、"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
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判断题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①改变颜色。如米饭和碘酒;②发光发热。如蜡烛燃烧;③产生气体。如小苏打和白醋;④产生沉淀物。如硫酸铜与铁钉。
4、怎样防止和减缓铁生锈?答: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是最好办法。如涂上油漆、电镀等。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1、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答:
白糖加热前:
白色、颗粒状
预测:
会变成糖水
加入后变化:
糖开始熔化,变成糖浆,逐渐冒气泡,有赤褐色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现,最后有焦味的有害物质产生。
◆连线题
在米饭上滴碘酒生成气体
物理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颜色变化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体积变少
水变成水蒸气发光发热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转。
2、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第一单元
第1课放大镜
填空题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的作用。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是放大镜的作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淀粉,如:
大米、玉米、面粉、大豆、红薯等。
6、米饭里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7、米饭为什么越嚼越甜?答:
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咀嚼时,由于唾液的作用,产生淀粉酶,生成麦芽糖,就感觉甜了。
判断题
1、唾液能消化淀粉。(√)
2、淀粉和滑石粉遇到碘酒都会变蓝色。(×)
3、土豆中含有淀粉,滴上碘酒会变黑色。(×)
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C、豆子发芽了
2、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A)
A、变成了液态的糖
B、变成水
C、不变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C)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A)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13、"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醋+小苏打=二氧化碳(表示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产生。第
2、名词解释
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折叠纸张、铁丝弯曲、混合沙和豆子等
化学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铁钉生锈等。
3、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白糖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碳化是化学变化。
4、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汽化是化学变化。
26、"淀粉遇到碘酒都会变黑色。(×)
27、"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28、"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2
9、"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0、"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31、"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4、肥肉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5、淀粉就是滑石粉。(×)
6、空气和声音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它们不是物质。(×)
7、马路、房屋等长久使用和居住,不变化。(×)
8、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9、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0、"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9、我们不可以自己培养微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