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下,产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本课主要阐述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材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半个多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是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它其实就是近代中国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典型代表。

该企业在近代中国发展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共同探讨。

由此导入课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张裕葡萄酒导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按《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付清日本2亿两的巨额赔款,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余万两。

材料三:1901-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其经济改革方面的措施是奖励实业,振兴商务。

政府决定带头破除耻于为商的成见,提倡、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

清政府还颁布了《奖励工商章程》,凡办1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男爵,办2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子爵……问题探究:通过材料,同学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因素促进了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结合书本总结归纳。

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从史料中总结归纳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1、原因:(1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采矿山和竞相建厂。

列强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于是,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时间: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特点:(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4、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表现为:(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1、原因: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材料二中国化学工业社于1912年方液仙在圆明园路办起亭子间工厂,因小作坊式生产和销售亏损被迫歇业。

1915年方氏又集资5万重建中国化学工业社,仍无力与舶来品抗衡,资本几乎蚀光再次倒闭。

1920年方氏在上海钱业界富商方季杨支持下,集资5万重整旗鼓,1922年方氏在槟榔路创建正规制造厂,主产化妆品和三星牌牙膏,如此反复者三,方液仙的企业才得以成功,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实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材料三清华大学学生抵制并烧毁日货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归纳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如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教会从史料中总结答案,论从史出的方法。

(1)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于是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

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他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

此时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年)3、表现:(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合作探究: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

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结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学习延伸:学完短暂春天这段历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短暂春天的逝去,昭示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使学生深切的认识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侵略紧密相关,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并从中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情怀。

三、曲折的发展:1、较快发展:(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①工业部门增多:传统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②产品出口国外:制成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③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

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2)原因: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战时体制)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

(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合作探究】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造成了什么后果?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3)表现: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在华北日本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

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