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最新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洛阳。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 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 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 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27 岁时,他离开扬州,经汝海,到达安陆,结婚后在安陆定居安陆 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往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 以安陆为归宿,从开元十九年(731)始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 的梦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载(744)。这年,李白 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 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 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 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直 到62岁时,在安徽及长江边的采石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 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 章。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 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 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李白会见 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请分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草堂外的景色描写: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开,鸥鸟飞来, 或翔于地面,或集于溪边。 “皆”字表现出 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
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 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 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 望而不可及,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之处, 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李白—盛世 —浪漫主义—豪放飘杜逸甫 —乱世—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天 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 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 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请简 要分析。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 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 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 一样永远长久。
写酒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 校书叔云》。)
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 参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陃。 【飧(sūn)】:熟食。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醅(pēi)】:未过滤的酒。 【肯】:正、恰。 【呼取】:叫过来。
闻笛 闻笛的过程 闻笛的感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
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 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 感。“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折柳相送, 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 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 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 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 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 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 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山中与幽人对酌》)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
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