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唯理论和经验论B. 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 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A.联系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实事求是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 可知性B. 客观性C. 偶然性D. 随机性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20. 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21.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

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这说明了()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2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

这种说法违背了()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参考答案: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C 12. B 13. A 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22.C 23.C 24.D]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 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6.新事物是()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7.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的创造性B.意识的目的性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D. 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B. 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9.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C.“尚和去同”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 1.AC 2.BD 3.ABC 4. ABCD 5. ABC 6.BC 7.ABCD8.AB 9.ABCD 10. ABCD 11. A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0.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1.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 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 答案要点:正确。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

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和形去表示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导致事物质的变化。

质和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客观规定性。

5. 答案要点:不正确。

所谓折中法,是指把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调和,是和事佬。

而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们都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反对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6. 答案要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肯定方面是有利于现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从而获得发展的。

但是否定和发展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失去了这个基础,否定和发展都无法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