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花精彩绽放——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引言名人家教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母都是读书之人,从小对他的教育十分用心。
成家有子女后的梁启超也跟其父母一样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他不仅重视他们的学习,更重视他们的人生使命和社会价值的培养。
在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梁启超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爱国英雄的故事,口才极好的他讲到动情时常常会为英雄们流下热泪。
受到父亲的感染,其子女们对那些故事印象深刻。
因为梁启超从小就对大儿子梁思成深人灌输了爱国忧国思想,在他12岁回国时,更是感受到了国内人民的疾苦,希望自己能投人到革命中去,为中国人民的幅起与幸福贡献力量。
可是梁启超知道儿子的性格,认为干革命不是特别适合他,便对儿子说:“中国人民需要像你这样的热血青年,但是爱国并不是说人人都要去端枪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方式来报效祖国,我觉得你更适合从事科学研究,为将来的新中国建设作贡献。
”听了父亲的话,对建筑颇有天赋的他毅然前往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深造,他希望自己日后回来能为中国人民建世界上最好的房子。
在梁启超大格局、大视野的全人教育下,他所有的儿女们都成了光荣的爱国者,不仅将个人的才华尽数施展,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栋梁。
我知我会一、什么是生命教育世界上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
他在《生命教育》一书中主张:“如果我们要想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
”严格来讲,生命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所有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实现生命的意义及价值。
我们现在倡导开展的生命教育是广义的生命教育,即“全人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完整内涵◆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抓住各种可能的机会全面地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敬畏生命敬畏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情感。
生命是大自然中的奇妙、美好、伟大之物,所以,对其产生敬畏之情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社会情感。
◆尊重生命这也是一种对面生命而产生的情感。
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因为所有的价值都是生命所赋予的。
一个人不仅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热爱生命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
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只会加深、牢固,而不会淡漠、消逝。
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价值也正是体现在相互的热爱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就会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负责。
◆保护生命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之上,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对生命加以保护。
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同样,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才会升华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提升生命就是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当中,提升生命的地位、意义、价值与质量。
三、当代青少年的生命现状当代青少年是在社会改革、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主体意识强烈,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他们熟悉互联网与现代科技,善于利用各种自媒体、社交媒体工具表达自我;他们高度认同法制精神、公平诉求、竞争意识,敢于挑战旧观念,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初步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思维。
这些都使当代青少年的生命呈现出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当代青少年也正面临着颇具挑战的的生命挑战。
第一,当代青少年的生存自救技能存在欠缺和不足。
生存自救技能是人们规避危险、保护生命的最基本技巧与能力,比如懂得在遭雷击、火灾、溺水时如何自救和他救,在野外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等。
提升青少年对生存自救技能的掌握程度刻不容缓。
第二,各类心理精神问题频发。
当前,部分青少年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觉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同学或者老师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失望、无奈,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自私的,对日常的学习、生活缺乏兴趣。
久而久之,导致抑郁、焦虑等各类心理精神问题,严重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四、当代青少年生命意识薄弱的原因(一)家庭因素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人做过研究,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导致他们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的出现。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注与保护,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淡薄、疏远,父母离异或婚姻关系的紧张冲突,都容易对家中的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对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自身因素从个体看来,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变化的时期,是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激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被认为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他们生活阅历不深,缺乏实践经验,情感波动剧烈,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理想化。
特别是在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多重压力作用之下,很容易引发各种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家长素养之道德素养——敬畏生命教育离不开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思考与领悟,在生死面前,任何人生的问题都会显得苍白而渺小。
身为父母,唯有对生命本身常怀敬畏之心,充满爱与喜悦地面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心灵深处最为脆弱柔软的部分,这便是父母亲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身体力行的态度给予孩子的最好生命教育。
刨根问底一、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青少年阶段的外在需要青少年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也在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
◆青少年阶段的发展需要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的精神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与社会为孩子提供相对富足、安逸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必须高度关注。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一)青少年人生意义的重要体现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不断获得和积累决断能力并最终形成明朗和固化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为对人生目标、人生信念、价值观念等重要领域的成熟的判断能力。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的发展和能力形成。
第一方向是探索,尝试不同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和人生信仰;第二个方向是认同,或早或晚,他们最终会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人生信仰。
中学时期就是孩子处于认同过程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错误认识,主观困惑又得不到及时指导或疏导,他们就难以应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从而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
所以,在这一时期进行生命教育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由于青少年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对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把握与选择的局限性,以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与利用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对个体生命很难有清醒的意识,即便有了清醒的认识,但对于应该怎么办也是难以把握的。
所以,会出现有些学生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心灵空虚,有的甚至沉湎于庸俗的感官享受,对自身生命绝对的不负责任和无所作为。
(二)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教育是提高人的认识水平的,教育使人离动物性越来越远,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人的个体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教育使人不断地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
同时,教育还要发挥人的力量,尤其是精神力量。
人的精神力量能认识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它也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
而人的精神力量的发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还要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和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育还是对人个性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理想。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共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以及创造生命的意义,这是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
教你几招一、设置明确的生命教育目标1、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贵性,正确认识生死,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引导孩子尊重和关爱他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3、教给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技能,学习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技能;4、学会自我保护,远离黄、赌、毒,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5、能够将生命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通过生命教育,也使父母提高自身的生命状态,享受生命、激扬生命;6、建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氛围,使生命教育成为良好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与孩子一起认识生命父母可以带孩子一同参观生物起源主题的自然博物馆,也可以与孩子一同观看有关生命起源的纪录片。
通过了解生命诞生的神奇,分享各自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试着让孩子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象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孩子感悟到,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
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
当孩子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同样,也会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惊人的求生欲望。
三、做好充分的安全教育在引导孩子建立了生命可贵的深刻认识后,父母就需要进一步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生存意识,引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最大程度规避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主要内容应当涉及:应对突然袭来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龙卷风、雷击等等;在各类事故性灾难中的逃生自救,如火灾、车祸、海难、空难、电梯故障、群体踩踏等等;危害生命健康的自护急救,如溺水、触电、烫伤、烧伤、中毒、急性疾病发作等等;应对妨碍人身安全的社会事件,如抢劫、绑架、诱拐、猥亵、校园暴力等等。
四、在体验中感受生之不易如果孩子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
为此,父母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教育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孩子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人的孕育生产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
最好能够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来模拟生命的孕育、生产,以及出生后头几年的养育过程,让孩子产生更过直观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