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浅析重庆大学内容摘要:在我看来。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全球化的激烈冲击,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变得更具“国际化”,看上去似乎是这样,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被舶来品随意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全球范围下的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下,不管这种交流是矛盾的,包含战争的,还是和谐的,一起发展的,到最后都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每种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矛盾,发展。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我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全球化的激烈冲击,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变得更具“国际化”,看上去似乎是这样,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被舶来品随意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全球范围下的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经济化激烈冲击下,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存之下,这两者会有怎么样的关系呢,会不会有很大的矛盾或者有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呢。
全球化进程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更多地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全球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以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为动力,以主动扩张的态势向前运行,文化全球化必然较多地融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更多地符合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利益。
民族特色文化表现在民族和主权国家的整合中,作为一个民族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武器和生存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强调本民族的价值理念,它在发挥民族整合的特殊功效的同时,也与外来文化与价值理念发生了有力的碰撞,其结果是在碰撞中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但另一方面则更顽强地体现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
作为发展中国家,更或者是经济不发达的弱国,其传统民族意识、民族特性受到了无法遏制的冲击,并且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西方社会的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
其实,所谓“全球化”,意味着突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更多地按照行业自身的规律和需要进行调节和发展。
然而“文化”则不同,它本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人们形成了为大家共有或者为大家所认可的某种共同习性。
这种习性,若抽象可以到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若具体则可以是个人属性的表征或者个人的特别嗜好。
总而言之,“文化”应该是以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型为前提的一种共性。
正是由于文化的这种特殊性,而且又是后天习得,因此才有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补的必要和可能。
实际上,不同文化之间也从来就是交流不断的,但交流互补并不是也不可能让原本不同的文化“化”为一体。
在我吸收了你的文化成分,你吸收了我的文化成分之后,我的主体则仍然是我,你的主体则仍然是你,并不会因此我就变成了你,你就变成了我,实现所谓的“一体化”?如果这样都叫文化全球化的,那么在中国古代的汉代,文化全球化就开始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化”这一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前提之上的。
为此,“文化全球化”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一旦“文化”真的实现了“全球化”,或者有些人说的“一体化”,那首先必须消除造成文化分野的各种环境条件,磨平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人的文化历史传统,而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否认,是全世界最具有特色、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它带给我们的是上下五千年辉煌华夏文明,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怎样批判地继承、创造地发展这些传统文明,就迫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忠孝伦理。
忠孝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社会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社会的君臣、个人与国家、家庭之中的社会关系模式。
忠孝伦理几千年来在确定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与社会稳定等方面是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的方面是它用权力和血缘关系代替法制,使中国长期不能形成依法治国的制度,盲目的忠孝也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与创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它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防止极端倾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团结和统一,因而有利于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稳定。
它的消极之处是抹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人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因而也不利于生产的创新与发展。
3.秩序纪律。
强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固有模式和规范,有利于政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适于维持政府的权威和治理。
同时,强调秩序和纪律的文化造成了中国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了权力的权威,阻碍了民主法制的建立和发展。
它也限制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能力,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对个人人格、权力、尊严应该有的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4.重视家庭。
重视家庭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的家庭提供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传播了传统文化,提供了各种困难情况下的生老病死等社会保障,是维系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中国家庭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稳定。
消极之处是导致裙带关系的发展,形成以血缘、地缘等各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用关系代替法律、规则、是非,造成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腐败。
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也妨碍了中国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企业的发展,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
5.崇尚勤俭。
在科学技术、经济、金融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崇尚勤俭的风尚促进了劳动生产的发展,为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提供了资金积累。
但是,崇尚勤俭的观念和传统又使中国的教育和经济活动重视“勤劳”,重视量的投入,而对科学方法、对技术手段重视与开发不够,使中国的学生会背书、会考试,却不善于创造、不善于动脑,实际与实践能力较弱,过分节俭的风尚和传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障碍,它造成消费和有效需求的不足,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6.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本是积极的,它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使国家、家庭、个人把较多的资源用于教育事业,使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相度较高,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将会出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格局——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欧美文化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区和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中东与北非地区。
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更新自身,开展文明对话,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坚持多样文化的互补共荣。
目前,美国文化在传输中占有较强的地位,我们应当加以遏制。
但这并不等于不向美国和世界学习对中华民族复兴有益的东西。
撇开大众文化,就深层次的观念文化而言,西方国家并不只有一种反映资本主义特性的价值观,而且有着多样的价值观。
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取其有益而摒弃有害的选择,并不是全盘否定。
应当承认,我们对世界文化、特别是当代文化了解得并不多,即或是专门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在这方面也要下一番功夫。
善于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才能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的营养。
在21世纪,我国需要有一大批有世界眼光的兼通中外文化的学者。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民族性,有个性;人类文化在个性中又含有一些共性;如果没有共性的因素,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便成为不可能的事。
全球化指越来越多的“联合”,而非“类似”,各国文化以分流和相互联合的方式共存;本土文化不可能在全球化下消亡,反而可能衍生出新质文化。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人类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群体间的主体(人、知识、思想等)、客体(商品、货币等)的互动与交流在时空上达到了空前高度的压缩,文化分为强势和弱势,在注重强势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弱势文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前提下应当发展中国独特的民族主体文化,同时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文明的启蒙者鲁迅先生等就已经提出向外国学习,“拿来”外国的优秀文化。
到21世纪,与“拿来主义”相伴的应是“送去主义”,因为二者相辅相成。
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华文化美国行”取得成功,足以说明“送去主义”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在全球化这样的形式下,文化会有很多的形式来发展,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形象,但是会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发展下去。
尾注:参考刘访华老师中国文化课程笔记,上课用PPT,网上部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