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期末论文(A卷)
学期: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旅游客源国概况
班级:旅管1302班
姓名:蒋文丽
考核日期:2016年4 月20日
浅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进入一个高增长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之一。
中国旅游产业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无论是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里,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数据增长明显:旅游业总收入从 2001 年的4,995 亿元增长到 2012年的 2.59 万亿元,旅游总人数从 2001 年的 8.85 亿人次增长到 2012 年的 31.72亿人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16.14%和 12.30%。
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
本文主要从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阐述我国近年来旅游业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出境旅游市场继续活跃、入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字:两高一平、出入境、基本格局、旅游业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
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出境旅游现状
随着居民旅游消费升级以及出境旅游更加便利,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中国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第一大旅游购物客源国。
2013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同比增长18%;其中因私出境人数9196.90万人次,同比增长19.4%。
2013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到1290亿美元;环球蓝联的数据也显示,2013年中国游客的免税消费占全球的27%,蝉联全球第一。
2014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过亿,达到 1.17 亿人次,同比增长 19.5%。
至2015年国内出境游总人数超过 1.2亿人次,出境游规模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主要是因为港澳游的降温,剔除港澳游后的出境游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图表1)
四、出境游发展的驱动因素
(1)经济发展带来财富的增长,旅游消费爆发使出境游分支得以水涨船高。
过去10年我国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大幅度提升了人民的消费能力,财富效应下带动了旅游消费的整体需求,为出境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人民币内贬外升降低出行成本,刺激国民境外消费
受09年中央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国内物价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导致人民币境内购买力下降。
虽然CPI相比2011年已有回落迹象,但年度通货膨胀率依然维持在2.5%以上。
与此同时,近10年人民币兑美元涨幅高达26.9%。
两个因素叠加,急剧缩小了国内外消费的价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走出国门不再像以往那么遥不可及,出境游逐渐由小众消费演变为大众消费。
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刺激国民出境消费
(图表2)
(3)新航线开通及各国签证政策放宽使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众多选择出境游的消费者在出行前需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解决签证及航线设计等游前准备工作。
以过去出游法国等西方国家为例,前期的签证材料翻译、领馆面试、批准过程长达2周,直飞巴黎等国际长途航线也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长期以来,签证及航线不便是限制欧美等中远程旅游线路增长的重要阻碍,降低了出境消费的灵活性并添加了多层交易成本。
如今,各国陆续放宽、简化、延长对华签证政策,法国、意大利、及美国的签证办理时间已大幅度缩短到最快48小时。
据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2013/14年冬春航季全国民航共新增6条港澳台航线,31条国际航线,并新增1个国际通航城市西班牙萨拉戈萨;新增国际航线中有多条中远程航线。
同时,我国新增航线在逐渐向部分二、三线城市蔓延,打破传统沿海出境口岸对出游交通的
“垄断”。
近年来开通的重庆直飞赫尔辛基,武汉直飞巴黎等国际远程直飞航班将推动我国中部与西南部等内陆地区的出境旅游市场发展。
2012年签证情况一览,各国签证政策改善出境游大环境
(图表3)
五、我国入境旅游现状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加强友好往来,促进对外开放,传播中华文明,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近些年来,入境旅游一度处于一种增速较缓的状态,甚至2012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出现自2003年SARS以来的首度负增长:2012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同比下降1.7%。
但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23%。
2012年,我国累计入境过夜旅游累计人数达5772.49 万人次,同比增长
了0.25%。
虽然2012年入境市场表现虽然不太理想,但人均花费增长率也有所回升。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看,韩国和日本来华人数基本保持入境客源国人次最多的国家。
国内及入境旅游人次情况
(图表4)
此图也可看出国内旅游呈稳步上升趋势,发展较快。
六、入境旅游发展趋缓的原因
(1)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主要客源市场增长乏力。
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增长速度由2010年的5.1%和2011年的3.8%进一步下滑至2012年预计的2.5%-3.3%。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困难重重,美国继续被高失业率、低速增长困扰,欧盟成员国大范围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依然缺乏活力。
新兴市场中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延续同步下行,全球旅游
业逆势上扬的难度增大,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现状,导致世界总体出游力下降,直接抑制了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意愿与旅游消费支出。
(2)近程客源市场和新兴客源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升。
从近程市场来看,2012年上半年,我国同周边国家发生摩擦,如同菲律宾的黄岩岛事件、同越南的南海问题、同日本的钓鱼岛争端。
这些冲突事件造成部分外国游客对中国“安全状况”的心理预期下降,从而取消了原定的赴华旅行。
再加上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东南亚台风等传统、非传统安全突发事件,对日本等近程客源市场来华旅游造成一定影响。
周边近程市场占据我国入境外国人市场的三分之二,近程市场增长乏力,对我国整体入境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在过去的三年中,国际政治跌宕起伏,阿拉伯之春、巴以冲突、伊美矛盾等热点不断,近期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西亚北非等地动乱加剧。
这些政治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中东等我国新兴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引发国际游客对旅游安全的担忧,不仅影响国际旅游市场的整体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新兴客源市场。
(3)在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封闭型红利”已趋于消减。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事实上长期处于自发增长状态。
这种自发成长模式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国家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卖方市场态势下,或者竞争对手同样也是自发成长的情况下,问题尚不明显。
但是在国家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入境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弊端日益显现:由于“封闭型红利”已趋于消减,“寻
奇探秘”已不足以继续成为入境旅游的旅游动机,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的吸引力正逐步减弱。
(4)我国入境旅游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从价格方面来看,中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传统市场上素来以“物美价廉”参与竞争,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作用,我国旅游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整体上涨幅度较大,产品价格的比较优势减弱。
从质量角度而言,我国旅游产品的的转型升级步伐十分缓慢,在很多市场上仍以“京西沪桂广”为主,新产品、新业态及高端产品开发不足。
相对于日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周边竞争对手,我国竞争优势已有所减弱。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币内贬外升降低出行成本、新航线开通及各国签证政策放宽,使我们出境游呈现一种有稳又快的发展趋势。
而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客源市场增长乏力、在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封闭型红利”已趋于消减、我国入境旅游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等因素的限制下,我国入境游一直在处于一种较低迷的状态。
从上面的图表4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旅游发展还是较快的。
所以我国旅游业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出境旅游市场继续活跃、入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