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药用植物桑寄生科树种资源及其功效作用摘要山西省桑寄生科有2种树种为药用植物,介绍了北桑寄生和槲寄生的形态特征与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参考《中国植物志》阐述了桑寄生科植物的药用功效,结合现代研究对桑寄生、槲寄生2种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山西的这一资源作出系统总结,为山西省桑寄生科树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寄生科;药用植物;形态特征;功效;药理作用;山西省中图分类号 q949.95;q949.7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123-02中药店有桑寄生、槲寄生2种药材。
蚕业科研机构深知《本草纲目》中的蚕桑药物桑上寄生是正品中药;笔者曾在中条山腹地放养柞蚕试验,多次在栎属树上采集观察过槲寄生物种。
此外,运城关公故里解州关帝庙周边有很多毛白杨寄生,运城盆地经济林多见枣寄生、柿寄生等寄生植物。
桑寄生科隶属檀香目,全球约有65属,1 3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在温带。
我国有11属,60余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据统计,包括民间应用在内,桑寄生科有39种植物(包括变种)在我国被作为药材或草药使用,占我国桑寄生科植物总数的1/2以上[1-2]。
桑寄生科植物的每一个物种都能寄生在好多种树木之上,但是我国有传统认识和《本草纲目》记载,其桑上寄生者是正品。
资料调查桑树上寄生植物有好多属好多种,科学分析桑上寄生者不完全尽是药用植物,归根结底要搞清楚寄生的是什么植物品种,这才能判定是否有药用功效。
寄生植物有很多种,有的能入药,有的不能,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明确能否可以入药,没有记录,也没有实践经验,寄寓希望加快推进开发步伐。
据《中国植物志》分析,我国桑寄生科为11属64种10亚种,分桑寄生亚科和槲寄生亚科2科,其中6属14种3变种有药用价值[3]。
桑寄生亚科世界有3族,我国产2族,其中鞘花族有2属,鞘花属的鞘花可药用。
桑寄生族有6个属,离瓣寄生属的离瓣寄生1种可药用,桑寄生属北桑寄生1个物种可药用。
梨果寄生属红花寄生与小红花寄生1种1变种可药用。
钝果寄生属有5种2变种可以药用,它们分别是桑寄生、广寄生、毛叶钝果寄生(新拟)、锈毛钝果寄生、松柏钝果寄生、灰毛桑寄生和显脉钝果寄生。
槲寄生亚科全世界有4族,我国有3族3属,其中槲寄生属有5个物种可药用。
这5种药物是槲寄生、枫香槲寄生、绿茎槲寄生、瘤果槲寄生、棱枝槲寄生。
另外,参考其他资料,如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槲寄生亚科栗寄生属的栗寄生物种就有药用价值。
山西桑寄生科树种有2属2种,有桑寄生属北桑寄生、槲寄生属槲寄生,这2种均为药用植物[4-5]。
这里探索研究山西桑寄生科植物,可为其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能够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1 形态特征与生态环境及地理分布1.1 北桑寄生树种北桑寄生树种(loranthus tanakae franch.et sav.)为落叶寄生灌木,高达100 cm。
全株无毛,茎常二歧分枝,一年生枝条暗紫色,二年生枝条黑色,具白色蜡质层。
叶对生,纸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5~5.0 cm,宽1.0~2.5 cm,先端圆钝或有短尖,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3~8 mm。
花常为两性或单性同株或异株,呈顶生穗状花序,具10~22朵近对生的花,连总梗长约5 cm,花基部具1小苞片,花托椭圆形,长约1.5 mm,副萼环状,花瓣6,披针形,长1.5~2.0 mm,开展,黄绿色,雄蕊着生于花瓣中部,花丝短,花药4室,花盘环状,花柱柱状、6棱,顶端钝或偏斜。
花开放时,形态较大,长度约为5 mm,并较槲寄生花鲜艳。
浆果球形,直径6~8 mm,橙黄色,果皮光滑。
花期4—6月,果期8—10月。
产于中条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关帝山、五台山、管涔山等地,分布几乎遍及全省各山地及平原。
生于海拔800~1 700 m的山地林木枝干或平原及村庄零星生长的树木枝干上。
常寄生于栎属、榆属、桦木属、山杏等树上。
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东、陕西、甘肃、四川北部和东北部等地,主产于黄河以北地区,朝鲜和日本也有。
枝、叶民间作“桑寄生”入药。
2010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对该植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标本采集于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槲寄生树种槲寄生树种(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为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80 cm。
遍体无毛,枝圆柱形,二歧或三歧,节稍膨大,节间长5~10 cm,粗3~5 mm,干后具不规则皱纹。
叶常生枝端,多对生,稀3枚轮生,厚革质或革质,倒披针形,长3~6 cm,宽6~13 m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5,不甚明显,叶柄极短。
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
雄花序聚伞状,总花梗几无或长达5 mm,总苞舟形,通常具花3朵;雄花花蕾时卵球形,萼片4,卵形,花药椭圆形。
雌花序具伞式穗状,总花梗长2~3 mm或几无,具花3~5朵,苞片阔三角形;雌花花蕾时长卵球形,花托卵球形,萼片4,三角形,柱头乳头状。
花开放时较北桑寄生花短,形态较小,长度约为2 mm。
浆果球形,径6~8 mm,具宿存花柱,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
花期4—5月,果期8—10月。
产于中条山、太岳山、五台山、太原罕山等地,分布遍及全省各山地及平原。
生于海拔800~1 400 m的半阳坡林木上或平原零星生长的树木上,多寄生于杨、柳、榆、栎、桦、梨、苹果、李、鹅耳枥等属的树木上。
分布于除新疆、西藏、云南、广东以外的各省区,主产东北、华北地区。
朝鲜、日本也有。
全株入药,即中药材槲寄生正品,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压、安神、催乳功效。
2 我国药用植物桑寄生科树种的功效作用(1)鞘花。
鞘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枫木鞘花(海南植物学),杉寄生(广东、广西)。
全株药用,广东、广西民间以寄生于杉树上的为佳品,称”杉寄生”,有清热、止咳等功效。
(2)离瓣寄生。
离瓣寄生(广西植物),五瓣桑寄生(海南植物志)。
茎、叶入药,有祛风湿等功效。
(3)北桑寄生。
北桑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宜枝、枝子(陕西),杏寄生(山西)。
枝叶民间作桑寄生入药。
(4)红花寄生(原变种)。
红花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柠檬寄生(广东),柏寄生(植物名实图考)。
全株入药,治风湿性关节炎、胃病等。
民间以寄生于柚树、黄皮或桃树上的疗效较佳。
(5)小红花寄生(变种)。
全株入药,药效同上。
(6)桑寄生(原变种)。
桑寄生(植物分类学报),桑上寄生(本草纲目),寄生(四川),四川桑寄生(湖北植物志)。
本种在长江流域山地较常见,是《本草纲目》记载的桑上寄生原植物,即中药材桑寄生的正品。
全株入药,有治风湿痹痛、腰痛、胎动、胎漏等功效。
《中国植物志》记载本药产地有山西省,值得注意的是收集标本、查看资料,可为山西植物增加1个新物种。
(7)广寄生。
广寄生(植物分类学报),桑寄生(广东、广西),桃树寄生(广东),寄生茶(广西)。
全株入药,药材称“广寄生”,系中药材桑寄生主要品种,可治风湿痹痛、腰膝疲软、胎动、胎漏、高血压等。
民间草药以寄生于桑树、桃树、马尾松的疗效较佳,寄生于夹竹桃的有毒,不宜药用。
(8)毛叶钝果寄生(新拟)。
桑寄生(四川、湖南、江西),寄生泡(四川、陕西南部),毛叶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全株药用,是中药材“桑寄生”品种之一,有祛风除湿、安胎下乳功效。
民间草药以寄生于桑树的疗效较佳。
(9)锈毛钝果寄生。
全株药用,有祛风除湿功效。
(10)松柏钝果寄生(新拟)。
松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枝、叶作药用,民间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炎、胃病等。
(11)显脉钝果寄生(变种)。
显脉松寄生(云南植物志)。
药效同上“松柏钝果寄生”所述。
(12)灰毛桑寄生(变种)。
灰毛寄生(云南植物志),湖北桑寄生(湖北)。
药效同“桑寄生(原变种)”。
(13)槲寄生。
槲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冬青(辽宁),寄生子(四川),台湾槲寄生(台湾),北寄生(中药志)。
全株入药,即中药材槲寄生正品,具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胎漏及降低血压等功效。
(14)枫香槲寄生。
枫香槲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枫树寄生,螃蟹脚(广东英德),桐树寄生(四川),赤柯寄生(台湾)。
全株入药,治风湿性关节疼痛、腰肌劳损,民间以寄生于枫香树上的为佳。
云南思茅民间则以本种用于治急性膀胱炎。
(15)绿茎槲寄生绿茎槲寄生(云南植物志)全株入药,有祛风湿、安胎等功效(四川甘孜)。
(16)瘤果槲寄生。
瘤果槲寄生(海南植物志),柚寄生(广西梧州),柚树寄生(生草药性备要)。
枝、叶入药,有祛风、止咳、清热解毒等功效;民间草药以寄生于柚树上的为佳。
(17)棱枝槲寄生。
棱枝槲寄生(海南植物志),柿寄生(广东、福建、台湾),桐木寄生(广西)。
药用功效,广西民间用本种全株治儿童发热、咳嗽。
(18)栗寄生。
别名柃寄生、螃蟹脚、吊兰、胡龙须、方叶子、樟木寄生、油茶寄生、梅子寄生、三稔寄生。
功效作用有祛风湿,补肝肾,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风晕目眩,跌打损伤。
3 桑寄生科药物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3.1 主要成分桑寄生带叶茎、枝含槲皮素及扁蓄甙。
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内消旋肌醇、黄酮类化合物,尚分离出蛇麻脂醇、β-谷甾醇和黄酮甙。
3.2 药理作用(1)桑寄生药材。
一是降压。
该品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二是镇静。
小鼠腹腔注射毛叶桑寄生酊剂2 g/kg能抑制由咖啡因所引起的运动性兴奋,并延长中枢兴奋剂戊四氮所引起的小鼠死亡时间。
三是利尿。
桑寄生有较显著的利尿作用,有效成分是扁蓄甙,即广寄生甙。
四是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正常搏动和颤动的离体豚鼠心脏标本上,桑寄生(冲剂)均有舒张冠张血管、增强冠脉流量的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
五是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桑寄生煎剂在体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部分肠道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2)槲寄生药材。
一是降压。
黄果槲寄生按照1 ml/kg给犬、兔静脉注射,可使其血压平降下降32%,维持3 min。
腹腔按照5 ml/kg 以上注射,降压作用维持1 h以上。
白果槲寄生也有明显降压作用,目前能改变脑啡呔含量的中药极少见报道,而槲寄生便是其中之一。
二是抗心律失常。
槲寄生对不同原因的心律失常作用有明显差别,以陈发性房颤与室性早搏疗效最佳。
三是增强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
槲寄生能增加冠脉流量主要是通过直接扩张冠脉,因而槲寄生对冠心病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个体更为合适,作为改善冠脉循环的药物很有价值。
还有报道表明槲寄生能显著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
四是降低心肌耗氧。
槲寄生有明显降低耗氧作用,不论自身对照或组间对照均具有显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