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解秋《货币银行学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 (考研真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万解秋《货币银行学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 (考研真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商业银行5.1复习笔记一、商业银行的起源与组织形式1.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的信用机构。

商业银行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银行的雏形逐步地显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最早的英国,银行最初是从高利贷者与金匠、金商中独立出来的。

以工商业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

因为前资本主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信用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能汇集闲置货币资本并按照适度的利息水平提供贷款的银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商业银行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而获得的称谓相比,其内涵更为广泛而深刻。

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竞争和盈利动机的激励,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内容、范围以及所具有的功能,都在不断地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从事着多种综合性银行服务,被称为“百货公司式”的银行。

2.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各国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1)单元银行制度又称单一银行制度,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

这种银行制度目前仅存于美国。

单一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吞并和垄断,缓和了银行间的竞争和集中,有利于协调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在业务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但它在限制竞争的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业务创新和规模的扩大。

(2)分支行制度指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埠、国内、国外普遍设立分支银行的制度。

分支行制度是目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银行制度。

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均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尤以英国最为典型。

分支行制经营规模庞大,有利于展开竞争,易于采用现代化设备,提供高效率和多层次服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及时调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放款总额分散,有利于分散风险。

但它在客观上形成了垄断,不利于同业公平竞争,在内部管理上由于层次多而给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3)银行控股公司制度又称集团银行制,指由某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和收购两家以上银行股票的银行制度。

这种股权公司既可以由非银行的大型企业组建,也可以由大银行组建。

持股公司所拥有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保持其自己的董事会,对股东负责,接受管理机构的监督,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由持股公司统一控制。

银行持股公司发端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长足发展,在美国最为流行。

银行控股公司能够有效地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的实力,提高抵御风险和竞争的能力,弥补了单元制的不足。

但它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不利于银行之间开展竞争。

(4)连锁银行制度指由同一个人或集团购买两家以上银行多数股票,从而控制银行的经营决策而又不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

连锁银行的成员一般都是形式上独立的小银行,它们一般环绕在一家主要银行的周围。

其中的主要银行确立银行业务模式,并以它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

(5)跨国银行与银行业的国际化二战以后,随着新的国际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建立,在各国经济恢复与投资的带动下,银行跨国经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的银行纷纷走向国际化。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银行的海外分行已超过了千家,机构遍设世界各国。

银行业务的国际化与跨国经营,是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贸易的自由化与扩张,投资的自由化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带动了国际间金融业务的空前扩张,银行的跨国经营形成了跨国银行,它们以国际舞台为背景,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金融业务市场份额,并影响各国的经济。

(6)银行业的合并与集中化趋势银行业的收购与合并,既有“以强并弱”的例子,大银行收购合并面临亏损、倒闭的银行,如荷兰国际集团购并英国的巴林银行;而更多的是银行业的“强强联合”,大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而进行合并,形成“巨型航空母舰”式的大银行,如大通曼哈顿银行与化学银行的合并、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的合并、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1990年以来,银行业已形成了世界性的合并与集中趋势。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商业银行的性质从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①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

②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又有所不同。

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

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又有所不同。

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

而专业银行只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性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业务经营的范围相对来说更为狭窄,业务方式更趋单一。

2.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有着如下特定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和单位。

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来实现资本的融通。

(2)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商业银行成为债权债务关系与支付的中心。

(3)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利用其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信用,更不能凭空创造信用,它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要以存款为基础。

就每一个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存款发放贷款和投资;就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而言,也是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信用创造的限度,取决于原始存款的规模。

②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要受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率、自身的现金准备率及贷款付现率的制约,创造能力与其成反比。

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存款的派生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③创造信用的条件,是要有贷款需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贷款就发放不出去,就谈不上信用创造,因为贷款才派生存款;相反,如果收还贷款,就会相应收缩派生存款,收缩的程度与派生的程度相一致。

(4)金融服务职能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从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要求。

在激烈的业务竞争压力下,各商业银行不断地开拓服务领域,借以建立与客户的广泛联系,通过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并把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开拓新的领域。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创新1.银行业的集中、合并与国际化战后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市场的开放使其竞争日益激化,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使其竞争趋向国际化。

这种环境变迁导致了战后银行业的集中化趋势与银行业的合并。

从战后到90年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大的银行业合并浪潮。

从美国、欧洲到日本,银行业的集中化与合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监管与控制的放松,银行业集中化与合并的步伐更加快了,出现了全球金融业的重新整合。

银行业的集中与合并使银行的规模日益庞大,经营的领域与范围也日益增大,银行的经营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竞争的激化,监管与控制的放松,促成了银行业的集中与合并,形成垄断竞争的新局面,其经营业务也日益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2.银行经营的综合化与全能化分业制经营,是通过立法对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具体的分工。

有的从事长期金融,有的从事短期金融,有的专业从事证券业务,有的专业从事保险、信托等业务,而分业制的核心是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业务不能交叉,以防止资金与风险的交叉。

在分业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短期工商业贷款业务。

英国与美国以及战后的日本都是实行分业制经营的。

商业银行不得参与证券包销、代理,不得参股证券公司,不得向证券业融资,从而形成了一种严格的职能分工。

3.银行业的电子化电子技术发展可大大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与业务能力,并引导出新兴的业务项目。

目前最主要的电子自动化服务项目有自动柜员机(ATM)、售货终端机(POS)以及电子转账系统,更现代化的网络银行也正在建设之中。

这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以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划拨、结算更加迅速、安全、便捷,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并使银行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与企业进入银行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