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应用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应用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
摘要:煤炭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居前列。

近年来,随着综采设备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综采设备走向重型化、强力化和自动化,使设备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有力的推动了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采煤技术的革命,目前在神东、晋城等矿区已率先在f=1.5-5的厚煤层中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实现了国内工效最高,吨煤成本最低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煤炭市场的竞争能力。

本文主要观点有:在煤炭企业生产中地质条件和煤炭赋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大采高采煤方法。

关键词:大采高综采技术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
为了研究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细地分析王庄矿的煤层赋存和现有生产技术状况,并对神东上湾、晋城寺河及赵庄等矿进行了现场考察,收集了各矿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开采的有关技术资料,经过分析对比认为,目前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设备,具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在王庄矿使用是可行的,必将进一步加快王庄矿以减队减面,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推动王庄乃至潞安的采煤技术发展,促进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1.2研究意义
经过详细地分析王庄矿的煤层赋存和现有生产技术状况,并对神东上湾、晋城寺河及赵庄等矿进行了现场考察,收集了各矿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开采的有关技术资料,认为目前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设备,具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必将进一步加快王庄矿以减队减面,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推动王庄乃至潞安的采煤技术发展,促进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在采煤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选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已成为保障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必由之路。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对全文内容进行提纲性的概括,起到总领的作用。

第二章是概述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三章是大采高技术发展现状。

第四章是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在潞安王庄矿的应用。

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

2. 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2.1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将占主体地位。

2.1.1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11年产量
35.2亿吨,增长将近6倍,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

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

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

2.1.2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

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

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

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

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

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2、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2.2.1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

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资源保证程度低。

截止2000年末,我国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约为600亿吨,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吨左右。

据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需增加约1250亿吨。

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

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

我国适合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装煤田,随意被分割肢解现象严重。

2.2.2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1)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
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2)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
国有煤矿产量中,属于超能力和无能力矿井生产的煤炭占国有煤矿产量比例较大。

煤矿超强度超能力生产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缩短煤矿开采年限,二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3)大中型煤矿煤炭供给能力不足
据预测,我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的合计生产能力到2010
年和2020年分别为17.7亿吨和14.7亿吨。

要实现煤炭产需平衡,需要再建设一批新井和扩大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

2.2.3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
(1)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偏低,远低于世界其它主要产煤国家。

(2)煤炭企业负担过重
煤矿企业税负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煤炭行业支出铁路建设基金较多;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

国有重点煤矿在职人员较多,由于所在地区社会承受能力弱,难以减人提效。

部分煤矿资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