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
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8世纪初期到中叶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启蒙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
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代表了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是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代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法院院长,喜欢钻研科学。
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考》(1734)和《法的精神》(又译《法意》1748)。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
它是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的哲理小说。
作品通过郁斯贝克和黎加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朋友的通信,对法国绝对君权的黑暗统治、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种种恶习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作品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了教皇。
作者还通过波斯贵族后房生活的描写,谴责了违反人性、摧残人性的多妻制和闭奴制度,并塑造了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
《波斯人信札》既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寓言和杂感,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1694一1778)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
后被驱逐出法国,侨居英国,从事英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工作,最后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菲尔奈。
伏尔泰的创作极为丰富,他是哲学家、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兼诗人。
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50多出剧本和26部哲理小说,一万多封信。
主要著作有《英国通信录》(1732)、《哲学辞典》(1764),悲剧《俄狄浦斯》(1718)、《布鲁图斯》(1730)、《穆罕默德》(1742)和《中国孤儿》(1755),小说《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等。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小说描写一个天真纯朴老实人的曲折遭遇。
他非常信奉其老师、“哲学家”邦葛罗斯所鼓吹的“一切皆善”的说教,可是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这一信条。
他是一个男爵的养子,因与养父的女儿相爱而被逐出家门,在流浪中又吃尽了苦头。
他的老师邦葛罗斯也历尽了灾难,险些死于宗教裁判所的火刑。
他的情人居内贡的遭遇也同样极为悲惨。
面对这样的世界,老实人觉醒了。
他对那个可恶的“哲学家”叫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观主义了。
”老实人认识到现实的丑恶,最后发出感慨说:“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
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
结尾又提出了“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求实精神。
《老实人》叙事流畅生动,繁简得当,开朗、乐观,富有传奇色彩。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这是法国启蒙文学的全盛期。
代表作家是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
他们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更为激烈,并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因此被称为“激进派”。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卓越的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和小说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又是法国《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兼主编。
他出生于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就喜欢数学、哲学,尤好语言、文学。
他当过私人教师,作过翻译,曾因攻击教会而坐过牢。
出狱后,致力于《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并写了许多戏剧理论和艺术批评论著,创作过一些剧本和小说,在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三部哲理小说:《修女》(1760)、《拉摩的侄儿》(1762)和《宿命论者雅克》(1773)。
《修女》是一部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
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苏珊、西蒙南写信给科尔瓦侯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控诉了宗教迷信的罪行。
聪明、美丽、健康的少女苏珊被送进修道院,与世隔绝,过着违反人性的禁欲生活。
她忍受不了修道院种种野蛮的暴行和迫害,终于逃出那个宗教牢狱,但却没有能逃脱法律的追究。
她不得不隐姓埋名去给人家当洗衣佣人,并时刻提心吊胆地怕有人来把她抓回去。
小说结尾,主人公表示宁死也不回修道院的决心,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意义。
《修女》采用了少女独白的书信体形式,便于直抒胸臆,写得真切动人,富有感染力。
《拉摩的侄儿》是一部对话体的哲理小说。
主人公拉库的侄儿是一个“怪人”,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是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型儿的典型。
他是一个有天赋的音乐家,但穷困潦倒;他对人生有透彻的见解,但却甘心做一个食客。
他虽然有理性,但为了衣食,却不惜给人传递情书、阿谀奉承、接受侮辱、充当富人的小丑,装疯卖傻。
拉摩的侄儿之所以毁灭天才,玩世不恭,道德堕落,完全是社会造成的。
小说通过拉摩的侄儿这一复杂的形象,揭露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状态,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马克思称这部小说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杰作”。
狄德罗在戏剧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严肃戏剧”的概念。
他认为这种戏剧突破了传统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是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即后世的正剧。
另外,狄德罗也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观点,主张艺术要摹仿自然,作家要到生活中去。
这为建立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若望一雅克·卢俊(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领袖。
他一生经历坎坷,遭受过种种屈辱和迫害。
从个人的切身体验出发,他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极为不满,发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最激愤的抗议。
他终身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大呼猛进,奋斗不息,其思想和学说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卢梭激进的反封建思想具体表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之中。
他的重要理论著作有三部。
《论科学与艺术》(1750)是他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是他为响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而写的成名作。
这篇著作大胆地批判封建腐朽文化,表现出作者蔑视传统观念的非凡气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著作。
他在考察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了不平等的起源,得出了消灭暴君、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结论。
他在书中明白表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
卢梭的“平等说”是用全人类共同要求的形式表述的,这在后来动员全体民众参加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民约论》(1762)是他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提出的政治方案,它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许多国家的“福音书”。
雅各宾党人以此作为施政纲领,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和思想。
卢梭的理论成就使他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获得崇高的威望,罗伯斯庇尔尊奉他为“精神导师”,卢梭生前定居的街道被命名为“卢梭街”,他的遗体也移葬于巴黎的伟人公墓。
和理论著作一样,卢梭的文学作品也用来宣传启蒙思想,表现出激昂的反封建精神。
《爱弥儿》(1762)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
作者通过叙述主人公爱弥儿接受教育、长大成人的全过程,阐发了他的教育观点。
书中种种教育主张和措施,都是以他的“返回自然”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提出来的。
尤其是其中的泛神论观点,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因而触怒了反动当局和教会势力。
反动当局下令焚烧这本书,作者也被咒骂为“疯子”和“野人”。
为反击统治阶段的迫害和诬蔑,卢梭晚年撰写了自传体散文《仟悔录》(1778),以此来谴责罪恶的封建专制社会,维护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权和尊严。
作者回顾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家庭教养和踏入社会后的人生遭遇,说明了自己的优点和志趣,也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以往的过失。
《仟悔录》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写得异常真诚和坦率,这不仅为传记文学树立了范例,而且也给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提供了“关于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卢梭的文学代表作是书信体哲理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
作品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尤丽的父亲从中阻拦,终于迫使尤而含恨而死。
作者对男女主人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把他们初恋时接触和热恋时如痴如迷的感情的发展,描写得真挚动人,让读者从一封封公开的情书中得出结论:圣·普乐和尤丽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没有金钱势力的霉臭,也不受邪恶淫乱的玷污;有的只是真心诚意,志同道合。
他俩完全应该幸福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冷酷的社会现实摧残了这朵爱情之花,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状况。
与此同时,作者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阶级,显示他那激进的反封建精神。
加隆·槽·博马舍(1732——1799)是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
他曾出巨资为伏尔泰印行全集,并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
博马合接受和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为创立启蒙戏剧做出了贡献。
主要剧作有《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1784)。
《费加罗的婚姻》是博马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喜剧。
剧本写阿勒玛维华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准备与他热爱着的伯爵夫人的使女苏珊娜结婚,但伯爵却施展出种种威胁利诱的手段去追求苏珊娜,并妄图恢复他自己早已宣布放弃的贵族对农奴新娘的“初夜权”,由此产生了全剧的矛盾冲突。
费加罗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机巧,最后挫败了伯爵的罪恶企图。
它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赞美了第三等级的聪明才智。
剧本的结尾还表达了人民群众那一触即发的革命情绪,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这出喜剧反映了现实斗争,洋溢着时代精神,也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剧情紧凑,冲突尖锐,形象鲜明,语言幽默,艺术技巧较高。
三、文学特征体现启蒙思想的启蒙文学,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它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后来19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尽管各国的历史状况和资产阶级革命情况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但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各国启蒙文学还是有其共同的特征:一、反对封建专制,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