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西方古典建筑。

古埃及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1)金字塔的演变“马斯塔巴”(建于第三王朝)---昭赛尔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麦登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末期)---达舒尔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23年)---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园前2723—前2563年)(2)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园前2723—前2563年)由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门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斯芬克斯组成.雅典卫城其是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行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卫城:原意是奴隶主统治者的驻地,后来转变为守护神的圣地。

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城的西面。

建设卫城的目的:1.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建成希腊的宗教文化中心,繁荣雅典。

3.增加各行业的就业机会,4.感谢守护神雅典娜。

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突破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2.建筑布局自由,顺应地势,高低错落,照顾山上及山下的观赏。

3.胜利神庙点明了卫城真正的世俗主题。

4.主次分明,突出体量最大、造型庄重的帕提农神庙,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规律。

5.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

西方古典柱式。

2.古希腊柱式、柱式构成(1)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

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直接立在三级台阶上,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柱径的1.2~1.5倍。

(2)爱奥尼克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

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带状,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柱径的2倍。

(3)科林斯柱式,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各部分与爱奥尼克柱式相同。

4.古罗马柱式(1)古罗马的柱式·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式。

(2)创造了券柱式----解决柱式同拱券结构的矛盾,是罗马建筑艺术与技术上一成就。

·两券之间的墙或柱墩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住础到檐口,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柱子突出墙面约3/4柱径。

·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或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称连续券,适用于很轻的结构。

(3)将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解决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底层为塔司干柱式或罗马多立克柱式·二层为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科林斯柱式·四层为科林斯壁柱(4)巨柱式----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突破水平划分的限制,突出重点但尺度失真。

(5)柱式华丽,细密,装饰过多,失去古希腊柱式的典雅、端庄。

希腊十字式与拉丁十字式。

希腊十字式(图)中世纪罗马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平面形制,由于宗教仪式越来越复杂,圣坛前人数增多,就在圣坛前加设一道横向空间。

希腊狮子中间是一个很大的穹顶,中央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称为希腊十字。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平面即为希腊十字型。

拉丁十字式(图) 图:书本109页的图7-3圣塞南主教堂在原有巴西利卡基础上横向穿插一相对小得多的巴西利卡形式,长轴东西向有较高中厅和两边侧廊组成,中庭比侧廊高很多,可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西端为主入口,东端为圣坛,短轴为横厅。

这种平面称为拉丁十字。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11.哥特教堂的型制、结构特点1)教堂形制拉丁十字式2)结构特点·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

·骨架券把拱顶货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处抵住它的侧推力,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一片片横向的墙垛上。

·全部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在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

1.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2.半圆形券、厚实墙、圆形穹窿、水平向的厚檐被用来同哥特风格中的尖券、尖塔、垂直向上的束柱、飞扶壁与小尖塔等对抗。

3.建筑轮廓讲究整齐、统一与条理性,不象哥特风格那样参差不齐,富于自发性与高低强烈的对比。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强调柱式必须遵守古罗马规范;(2)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体,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构图手法;(3)古典主义强调外形的端庄和雄伟,内部奢侈与豪华,在空间效果与装饰上有强烈的巴洛克特征。

艺术与工艺运动。

19世纪50年代出现于英国,以拉斯金和莫里斯为首,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的羁绊。

代表作“红屋”(Red House at Bexley Heath,Kent,1859—1861)建筑师魏布(Philip Webb)设计,莫里斯的住宅。

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及意大利等扩展。

新艺术运动的目的是要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建筑师极力反对历史的样式,革新思想表现在用新的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并主要从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

代表作霍尔塔设计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893年)布鲁塞尔人民之家会堂(1897—1899年)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理论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表现。

疾呼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甚至把住房比作机器,并且要求建筑师想工程师理性学习。

同时他又把建筑看做是纯粹精神的创造,一再说明建筑师是一个造型艺术家。

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萨伊夫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及其代表作品。

他提出“有机建筑”,认为“有机建筑”就是“自然的建筑”。

他说自然界是有机的,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同时他认为“有机建筑”是真实的建筑,对任务和地点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和所服务的人都真实的建筑;他反对传统建筑样式,主张创造新建筑,但出发点不是现代工业化社会,而是希望保持旧时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活方式,这是他有机建筑理论的思想基础;赖特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19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出现的一个建筑工程师和建筑师群体,他们当时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创造“满堂红”的筏形基础;首先使用铁的全框架结构。

·代表作品芝加哥第一拉埃特大厦芝加哥瑞莱斯大楼·芝加哥窗----宽度大于高度的横向窗子·建筑工程师詹尼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芝加哥学派最著名的建筑师是沙利文,提出建筑应是“形式跟从功能”的论点。

沙利文代表作品: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楼圣路易斯城温莱特大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建筑流派。

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课本57页)表现主义派: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名为“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任务是表现个人的感受。

1905—1925年间,建筑领域出现表现主义的作品,特点是通过夸张的造型和构图手法,塑造超常的、强调动感的建筑形象,以引起观者和使用着不同一般的联想和心理效果。

·代表作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孟德尔松设计。

汉堡智利大厦,霍格设计未来主义派:未来主义派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创始人为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F.T.Marinetti, 1876-1944年)。

·1914年,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圣伊里亚(Antonio Sant’sElia, 1888-1916年)举办未来主义展览,展出未来城市和建筑的设想图,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无实际的建筑作品,但他们的观点以及对建筑形式的设想对于20实际20-30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先锋派建筑师产生较大的影响。

风格派: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凡·杜埃斯堡、雕刻家范顿吉罗、建筑师里特维尔德等人形成的一个艺术流派。

1917年出版《风格》(De Stijl)期刊。

1920年蒙德里安出版《新造型主义》(Plasticism)。

·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Neo Plasticism)或“要素主义派”(Elementarism)。

风格派提倡“排除自然现象”的“纯粹艺术表现”,主张国际化的艺术。

风格派艺术家在他们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中,通过“抽象和简化”寻求“纯洁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绘画成了几何图形和色块的组合,成了抽象的几何构图,风格派艺术家发挥了几何形体组合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荷兰乌特勒支斯罗德住宅(1924年),里特维尔德设计。

构成主义派:·构成派的雕塑作品以木、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制作成抽象的空间构成,以表现力、运动、空间和物质结构的观念。

·将构成主义的美学观念贯彻于建筑领域中:有的着重从构成主义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试验研究,如舍尔尼科夫;有的将构成主义的形势和美学观点同房屋建筑的实际条件和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构成主义的建筑设计和创作理论,如金兹堡。

·1924年金兹堡出版《风格与时代》,论述了建筑风格的演变规律,强调建筑风格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是风格演变的前提,论及技术和机器美学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特别论述了结构与建筑形式的关系。

·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19—1920)塔特林设计。

真理报大厦建筑方案(1924)维斯宁兄弟设计。

立体主义与建筑·立体主义绘画打破传统的形势和技法,把对象转变为各种几何形体,(立方体、棱柱、角锥等)的组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和捷克的一些建筑师,曾经把立体主义绘画和雕刻中的若干形式直接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之中。

如布拉格某别墅(1913年)他们称要在常见的水平和垂直两种板面的体系中增加倾斜的板面,以此增加新奇性。

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建筑创作中的复古主义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在建筑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

·法国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以罗马复兴为主。

如:巴黎万神庙(Pantheon,1755—1792)巴黎星形广场凯旋们(1808—1836)帝国式风格(Empire Style):拿破仑帝国时代,在巴黎建造了许多国家纪念建筑,它们几乎是罗马帝国建筑式样的翻版,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