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给水工程完整(五)ppt课件
给水工程完整(五)ppt课件
(2)混凝效果与沉淀效果的关系:混凝效果好,则ui大,沉淀效 果好。
(3)浅池理论:当颗粒沉速一定,有效池容积一定时,池身浅 些,则表面积大,去除率高。
.
19
第三节 实际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 沉淀池实际水流状况的影响 1)短流的影响——流速沿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 理论 停留时间: t0=V/Q 但在实际沉淀池中,停留时间总是偏离理想沉 淀池,表现为一部分水流通过沉淀区的时间小于t0, 而另一部分水流则大于t0,这种现象称为短流。
.
u 4 g p 1
d 3CD
CD=1f(Re)
Re=ud/ν
u 1 p 1 gd2 18
适宜:
粒径小于 0.1mm的颗 粒物
1
u42(5p51)2g23 d
粒径0.1mm2mm 的 颗 粒 物
1
u1.83
p
粒径大于 2mm的颗粒 物
11dg
12
因此,实际过程中,自由 沉淀规律常通 过沉淀试 验得到。沉淀试验内容与 排水 工程中相关内容重 复,不再赘述。
2
10
103
104
105 106
雷诺数Re
.
9
1)斯笃克斯公式
当Re<1时:呈层流状态:
斯笃克斯公式:
CD 24 Re
u 1 p 1 gd 2 18
.
(16-5) (16-6)
10
2) 牛顿公式
当1000<Re<25000时,呈紊流状态,CD接近于常数0.4代入
(16-4)得牛顿公式:
第5章 沉淀与澄清
.
1
第一节 沉淀原理
◆ 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
◆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 100um 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沉砂 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 离)
.
2
• (1)自由沉淀((DDiissccrreettee SSeettttlliinngg)):
◆ 悬浮物质浓度不高; ◆ 颗粒之间互不碰撞,呈离散状态; ◆ 沉速不变,各自独立完成沉淀过程; • (2)絮凝沉淀(Flocculent Settling): ◆ 悬浮物质浓度为50-500mg/L; ◆ 颗粒之间可能互相碰撞产生絮凝作用; ◆ 颗粒粒径与质量逐渐加大,沉速不断加快
.
3
• (3)区域沉淀(成层/拥挤沉淀)(Zone Settling):
2、弗劳德数Fr 在10 -3~10 -4之间;
3、斜管中的沉淀时间T=l/v 在2~5 分钟 h5
之间。
.
38
例题:设计单池产水量为15000m3/d的 斜管沉淀池。水厂自用水量按5%计
• 1.设计参数
设计流量 Q=15000*1.05=650m3/h=0.18m3/s
表面负荷取q=10m3/m2·h=2.8mm/s 斜管材料采用 厚0.4mm塑料板热压成正六角形 管,内切圆直径25mm,长1000mm,水平倾 角60度。
.
13
(二)成层沉淀
◆自由沉淀可以看成单个颗粒在无边无际的水体中下 沉,此时颗粒排挤开同体积的水,水将以无限小的速 度上升。 ◆当大量颗粒在有限的水中下沉时,被排挤的水便有 一定的速度,使颗粒所受到的阻力有所增加,颗粒处 于互相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此时的沉淀 速度称为拥挤沉速。试验
.
40
接絮凝池
.
41
• 采用保护高0.3m,清水区高度1.2m,配水区 高度1.5m,穿孔排泥槽高0.8m,斜管高度 h=lsin60=0.87m,池子总高度 H=0.3+1.2+1.5+0.87+0.8=4.67m
• 沉淀池进口采用穿孔墙,排泥采用穿孔管,集 水系统采用穿孔管。
.
42
• 3.校核 (1)雷诺数Re(应小于500) 水力半径 R=d/4=6.25mm 管内流速 v=Q/A′sinθ=0.18/58sin60=0.36cm/s Re=Rv/v 水温 20度时,水的运动粘度v为 0.01cm2/s,代入得Re=0.625*0.36/0.01=22.5
平流沉淀池 中 Re=400015000,属 于紊流
Fr>10-5
减小水力半径R
.
22
二、絮V凝沿作宽用度的方影向响的不均匀
(存在速度梯度,继续絮凝)
池深越大、停留时间越长, 絮凝越完善,效果越好。
实际沉淀池偏离理想沉淀池。 注意:沉淀和混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元。
.
23
结论:
◆ 在实际沉淀池中,情况要比理想沉淀池复杂得多, 前面的理想沉淀池假定都会因紊流、风吹、水温温差 和密度差引起的对流以及池内水流死角等影响而产生 偏差。这些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使达到一定沉淀效 率所需的停留时间比理论沉降时间要长。 ◆ 设计沉淀池时,除了对表面负荷有要求外,还对停 留时间,池深,进出水构造、排泥方式等均有要求。
A/ —— 斜管的净出口面积。
.
36
注意: 斜板(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是沉淀池总平 面面积 而言的,沉淀池总平面面积A 包括斜板(管) 净出口面 积 A′,斜板(管)板材所占面积,无效面 积△A(如 第一块斜板所占面积等)部分。
斜板(斜管)总平面面积: A=KA′+△A 式中 A ——沉淀池的总平面面积; A′——斜板(管) 净出口面面积; △A ——沉淀池中的无效面积; K ——斜板(管)的结构系数。它表示斜板或斜管 所占 面积比例(一般 K=1.03~1.1)。
(2)弗劳德数Fr(10-3‾10-4) Fr=v2/Rg=0.362/0.625*981=2.1*10-4
.
43
• (3)斜管中沉淀时间 T=l/v=1000/3.6=280s=4.6min(2-5min)
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即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 不干扰,不再凝聚和破碎, 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不变,因此颗粒沉速始终不变。 2.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并且在流动过程中,v始终不变。 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
17
进水区
A
u0 m u0
一、理想沉淀池
沉淀区
.
24
第四节 斜板与斜管沉淀池
■1.浅池原理 ■2.构造和特 征 ■3.设计计算
.
25
1. 原理
由沉淀效率
E u Q / Ai
公式可知: 在原体
积不变时,增加沉淀面积,可使颗粒
去除率提 高。
斜板(管)沉淀池与水平面成一定的 角度
(一般60°左右)的板(管)状组件
置于沉淀 池中构成,水流可从上向
下或从下向上流动, 颗粒沉于斜管
◆ 斜板(斜管)式沉淀池是根据浅池理论,在沉淀池 的沉淀区加斜板或斜管而构成。它由进水配水区、 斜板(管)沉淀区、清水出水区和污泥区组成。目前 我国应用较多的是斜管沉淀池。
◆ 按斜板或斜管间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来区 分,斜流式沉淀池有同向流和异向流两种。目前常 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流沉淀池.
.
28
底部,而后自动下滑。
.
26
此外,浅池湿周长,水力半径大大降低,
因此:
a. Re大大降低,水流为层流状态,减少了水 流及外界因素造成的紊流;
b.Fr大为提高,水流状态稳定,利于颗粒沉 降
缺点:因H小,排泥问题难解决,易堵塞。 (因此,对于悬浮物浓度高的沉淀池一般不 推荐使用斜板)
.
27
2.构造特征
.
20
短流产生的原因: • 进水的惯性作用 • 较冷或较重的水产生的异重流 • 出水堰产生的水流抽吸 • 风浪 • 池内存在导流墙和刮泥设施
短流的结果,使沉淀池总的沉淀 效果下降。
.
21
2)紊流的影响
Re 水流紊动性:
R v R
Fr v 水流流态稳定性:
2
R
Rg 改善水流状况: 降低Re,提高Fr
u 4 g p 1 d 3CD
1
式中 CD 与雷诺数 Re 有关,雷诺数 Re=ud/ν,其中
ν为水的运动粘度。通过实验,将观测到的u值代入公式中, 可以求得 CD 和 Re 值。
.
8
分析:
CD
10
10 数阻
力 10 系
10
1 0.4 0.1
10-3
10-2
10-1
C=24/Re
C=10/Re
1 10
力停留时间在2-5min (校核)
.
35
计算公式:
1、表面面积 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为: q=Q/A 式中 Q——流量,m 3 /h; A——沉淀池总平面面积 (清水区表面积),m 2 。 故 A=Q/q
2、斜管内流速 v Q
A/ sin
式中 v ——斜管内流速; Q — — 沉 淀 池流 量 ; θ —— 斜板倾角
分类:
.
29
接絮凝池
.
30
.
31
.
32
斜管组件产品
.
33
斜管填料
.
34
3.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主要设计参数
1. 沉淀池表面负荷q应为5-9m3/m2·h.
2. 斜管材料应为无毒材料,多采用聚氯乙烯塑料,斜管 断面为正六边形,断面内径30-40mm,斜管长1m,倾 角为60度。
3. 斜管顶部以上的清水区高度为1.0-1.5m,斜管底部以
u 1.83
p 1 dg1
(16-7)
3)阿兰公式
当1<Re<1000时,属于过渡区,CD近似为10 C D Re
(16-8)
代入得阿兰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