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昆虫学第四章昆虫分类学
园林植物昆虫学第四章昆虫分类学
3、分类特征
绝大多数物种描述都是根据选择的形态特征,而且虽然现代的趋势肯定是向着包括 其他类型的特征前进(尤其是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特 征),但形态学特征可能还会继续成为大多数描述的中心,至少在昆虫中是这样。
分类中可以选择的特征很多,主要包括: (1)形态学特征
形态学特征是分类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特征,除体长、体宽、颜色等一般的外部形 态外,还用到一些特殊构造(如外生殖器、各种腺体等)、内部形态(如消化道、神经系 统等)、胚胎学特征及胚后发育特征等。
❖ 代表种:通称“蓟马”。 ❖ 生物学:
体小型,通常1-2mm,善跳,过渐变态;多数为植食性,少数食真菌,个别捕食。常 为两性繁殖,亦有孤雌生殖,1年5-7代,卵生和卵胎生,卵产在植物组织或裂缝中; 取食果实、花蜜、花粉;传播病毒。
❖ 重要科:蓟马科、纹蓟马科。
❖ 特征
1. 翅狭长,翅缘有缨毛,短翅型或无翅; 2. 锉吸式口器; 3. 跗节1-2节,有1-2个爪,足端生一可突出的“泡”; 4. 触角短,6-9节,丝状,略成串珠状。
❖ 代表种:包括各种蜂和蚂蚁。 ❖ 生物学:
体极微小至中等大小(少数为大型种类)。全变态或复变态。食性复杂。益虫比害虫 多,重要天敌和传粉昆虫,最有益的目之一。
❖ 特征: 1. 两对翅膜质透明,静止时翅平放; 2. 咀嚼式口器或嚼吸式口器; 3. 雌虫产卵器常呈锯状和针状,有的变为螯刺; 4. 具并胸腹节或腹柄,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 5. 幼虫为多足型或无足型。
无翅亚纲:4个目 有翅亚纲:外翅部:19个目
内翅部:11个目
二、昆虫分目
与园林昆虫相关的8个目的特征
一、直翅目(Orthoptera) ❖ 代表种:蝗虫(蚂蚱)、蟋蟀(蛐蛐)、蝼蛄、螽蟖(蝈蝈)等。 ❖ 生物学:中型至大型昆虫,渐变态;陆栖。卵产于土中或植物组织内(如螽蟖);
多数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多数二化性;发声。 ❖ 常见科:蝗科、螽蟖科、蝼蛄科、蟋蟀科。
科(family)
夜蛾科 Noctuidae
属(genus)
实夜蛾属Helicoverpa
种(speies)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在昆虫分类中,总科词尾加-oidea,科词尾加-idae,亚科加-inae,族加-ini。 在具翅昆虫中,其目名词尾常加-ptera。属级及其以上各单元名称的第一个字母 一律要求大写。
经济意义:
• 害虫:松褐天牛等 • 益虫:
杂草生物防治:空心莲子草叶甲等 天敌昆虫:澳洲瓢虫等 传粉昆虫:吉丁虫科、天牛科等
六、鳞翅目(Lepidoptera) ❖ 代表种:所有蝶类、蛾类。
❖ 生物学:全变态,个体差异大,2mm-25cm,成虫多不为害农作物(除吸果夜蛾为 害果树小果实)。各种幼虫为害习性不同,食叶(斜纹夜蛾),潜在叶内取食(银 纹细蛾),钻蛀茎杆(螟虫),钻蛀果实。
蚜虫科、叶蝉科、粉虱科、木虱科、蚧科。
❖ 特征
1. 具翅种类前翅膜质,亦有无翅种类,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上; 2. 刺吸式口器,喙的基节起自头部的后端,即喙的第一节靠近前足基节; 3. 口器着生于头部腹面后方。
经济意义
• 害虫: 蚜虫、飞虱、粉虱等
益虫: 资源昆虫:紫胶虫、白蜡虫等
四、缨翅目(Thysanoptera)
✓ 正模:是指新种发表时,由作者指定作为载名模式的一个标本。正模标本应附上注明" 正模"字样的红色标签及种名标签。
✓ 副模:是指除正模以外的模式标本。每个副模标本都应附上注明"副模"字样的黄色标 签及种名标签。
5、分目 全世界34个目,我国33个目。缺一个外翅部的重舌目。
6、分目依据
➢ 头部:触角,口器;头的形状(如螳螂三角形;原尾目梨形) ➢ 胸部:前胸的形状;翅的变化;胸足的类型等。 ➢ 腹部:节数;尾须;中尾丝;外生殖器。 ➢ 生物学特性:变态类别。
园林植物昆虫学第四章昆 虫分类学
1、物种概念
物种(species)既是一个分类学概念,又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 物种定义是分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的定义很多,有关判别的标准争议很大。人们普遍 接受的是生物学物种概念,即“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 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通过分类阶元,我们可以了解一种或一类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程度,如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的分类地位是:
界(kingdom) 动物界 Animalia
门(phylum)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class)
昆虫纲 Insecta
目(order)
鳞翅目 Lepldoptera
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其余的6个是主要阶元。但由于昆虫种类繁多,进化级 别和程度不同,以上7个阶元在实践中常感到不够用,因此经常在这 7个阶元下 加亚(Sub-)、次(infra-)等,如亚目、亚科、亚种等;在其上加上总 (super-),如夜蛾总科、叶蝉总科等;在科和属之间有时还加上族(tribe), 如犀猎蝽族、杆猎蝽族等。这些为次要阶元。
2.1 分类单元
2、分类阶元
分类单元(Taxon)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如一 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2.2 分类阶元
分类阶元(Category)是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体系(hierarchy)。在分类学 中有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
根据所用的主要特征,有人把分类分为形态分类(morphological taxonomy)、化学分类(chemical taxonomy)、遗传分类(genetic taxonomy) 、分子分类(molecu-far taxonomy)等。显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昆虫分类学 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
4、 命名原则
❖ 特征
1. 具膜质前翅一对,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2. 口器类型多,刺吸式或舐吸式; 3. 前后胸较小,中胸大型; 4. 跗节常5节; 5. 幼虫为无足的蛆式,有的具足状的突起。
经济意义
• 害虫: 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等 埃及瘿蚊、韭蛆等
益虫: 科研材料:果蝇等 天敌昆虫:寄生蝇类等
思 考 题:
4.2 命名法 (1)双名法
双名法(binomen)即昆虫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为种 本名。如菜粉蝶 Pieris rapae L,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分类学著作中,学名后面还 常常加上定名人的姓。但定名人的姓氏不包括在双名法内。
当某一学名中的属名被修订或种名被更改时,原定名人的姓氏要加圆括号,以便查对。如 三化螟最初学名为Schoenobius incertulas Walker, 70年代将该种移入Tryporyza属,学名成为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80年代,又将该种移入Scirpophaga属,学名又成为 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 害虫: 棉盲蝽等
益虫: 天敌昆虫:猎蝽类等
经济意义
三、同翅目(Homoptera)
❖ 代表种:蚜虫、蚧壳虫、叶蝉、飞虱、木虱、粉虱。 ❖ 生物学:
小至中型昆虫,渐变态(除个别过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样;卵产在植物表 面(或组织中);均为植食性。 除直接为害农作物外,还能传播病毒、分泌蜜露。 ❖ 常见科:
(2)三名法
亚种的学名由3个词组成,属名、种名和亚种名。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 ,就构成了三名法(trinomen)。
4.3 命名的原则
➢ 属名+种名一律用拉丁文字母表示。 ➢ 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定名人用正体,第一个
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 学名印刷时常用斜体,以便识别。 ➢ 种名在同一篇文章中再次出现时,属名可以缩写。 ➢ 如果一个种只鉴定到属而尚不知道种名,则用 Sp.来表示,如 Aphis sp.表示蚜属
• 害虫: 西花薊马、烟薊马等
益虫: 天敌昆虫:捕食管薊马等
经济意义
五、鞘翅目(Coleoptera)
❖ 代表种:通常称甲虫。 ❖ 生物学:体小至大型,完全变态;食性较杂,
多为陆生,少数水生。
❖ 特征
1. 前翅鞘翅,角质坚硬,后翅膜质; 2. 咀嚼式口器; 3. 前胸较发达; 4. 触角一般11节或少于11节。大多丝状。
1.昆虫分类的基本任务与依据。 2.什么是物种? 3.昆虫学名如何命名(包括种、亚种、属、科等),有哪些规则? 4.园林昆虫常见目的主要代表种,生物学特性及目征。
(2)生理学特征 包括代谢因子、血清、蛋白质和其他生化差异、身体分泌、基因性不育因子等。
(3)生态学特征 包括栖境和寄主、食物、季节变异、寄生物、寄主反应、行为学特征、求偶和其他
行为隔离机制及其他行为类型。 (4)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一般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种群的同域一异域关系等。 (5)遗传学特征
细胞核学(以及其他细胞学区别)、同工酶、核酸序列、基因表达和调控等。
❖ 特征
1. 常具两对翅,前翅覆翅,后翅膜质; 2. 咀嚼式口器,下口式(少数前口式); 3. 触角丝状或线状(少数剑状); 4. 足发达:开掘足或跳跃足; 5. 产卵器发达,外露。
经济意义
• 害虫: 沙漠蝗、东亚飞蝗等
益虫: 玩赏昆虫:蝈蝈(螽斯)、蛐蛐(蟋蟀)、斗蟋等
二、半翅目(Hemiptera)
命名法(nomenclature)涉及生物和生物类群的命名,以及命名所遵循的规则和程 序。最初的命名法规是在林奈(1758)《自然系统》(第10版)中对生物命名原则的基 础上制定的,在过去的200多年中逐渐发展与完善,每隔若干年就可能要修订一次。生 物命名法规包括植物命名法规和动物命名法规两类,两者相互独立,内容有所不同。我 们现在使用的动物命名法规是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从2000 年元月1日起开始实行。我们对昆虫的命名时要严格遵循最新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 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