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生活调查报告(5000字)[1]

低碳生活调查报告(5000字)[1]

"低碳生活"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人口膨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因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更大。 在这种背景下,节能减排势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 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是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节能减排创造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在日常的衣食 住行方面,随手关灯,少用一次性飠具,选用节能电器,多吃蔬菜少吃肉,自备环保购物袋,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重复再利用纸张等都是低碳的生活方式,那么普通民众对这些低碳方式的认知和实践状况又是如何 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大力宣传,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大家积极的实践 在这一背景下,我通过调查研究,从多角度了解普通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和实践状况。 作为专有名词,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就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之后便发展不断。2007年4月,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二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调查目标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在研究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微薄之力。 三、专家观点

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太阳能、风能、氢能的开发目前阶段成本较高,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四、 调查结果 1、"低碳"认知度高,但存在认知误区 调查结果显示,96.6%的调查者听说过"低碳经济"戒"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在调查者中的认知度很高; 仅有10.5%的调查者能够准确认知"低碳",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8%的调查者误认为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调查者对"低碳"的理解存在误区.。 调查者 对"低碳"的认知状况 没听说 过, 3.4% 调查者对"低碳"的准确认知状况 0% 2、"低碳生活"的知不行——饮食方式 在认知层面,各种低碳饥食方式的认知度基本在70%左右,认知水平较高; 在实践层面,避免油炸,多吃肉少吃菜等养生类饥食方式的实践率均在75%左右,实践率较高。尽量喝淡汤,吃肉时多选择鱼禽类的实践效果较差,实践率仅为56%; 吃肉时多选择鱼禽类,尽量喝淡汤的实践率远低于认知度,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 多吃蔬菜少吃肉 避免油煎,油炸等烹调方式, 以蒸,煮,烫为主,多购买本地出产的水果蔬菜,少购买外地空运菜品70% 3、"低碳生活"的知不行——家居生活 家居生活方面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偏低,大部分集中在60%-70%之间; 大部分家居生活方面的低碳方式的实践率在70%以上,多手洗衣物,煮飡前提前淘米等方式 的实践率相对偏低,尤其是使用手帕的实践率最低仅为43%. 使用手帕的知行偏差最大,认知度高于实践率34个百分点,此外随手关灯,经常开窗通风, 自备环保购物袋等方式的实践率高于认知度.90% 随手关灯,经常开窗通风,减少使 用空调 选用节能电器 计划性购物,适度消费 自备环保购物袋 少用一次性器具 用完电器拔插头 饥水机不用时断电 用洗脸洗衣用水冲马桶 多手洗衣物 电视屏幕调暗一点85% 4、网民"低碳生活"的知不行——交通出行 交通出行方面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水平较高,平均认知度在82%,其中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出行的认知度高达88%; 各种低碳出行方式在实践上存在较大差异.尽量少开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实践率高达 86.9%,而出差时尽量选择火车,少选择飞机的实践率不足60%,与其它方式的差距较大; 在认知不实践的匹配程度来看,出差时尽量选择火车,少选择飞机的偏差较大,实践率低于认知度16.3个百分点. 5、网民"低碳生活"的知不行——工作办公 日常工作办公方面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在80%左右,认知水平较高; 在实践层面,除办公室内种植净化空气植物的实践率不足70%以外,其它方式的实践率均80%以上,实践状况较好; 办公室内种植净化空气植物的实践率低于认知度8个百分点,知行偏差较大. 6、实践低碳生活的群体差异——饮食方式 在饮食方面低碳方式的实践上,女性的实践率明显高于男性; 从年龄差异上来看,除少购买大棚蔬菜这一低碳方式外,其它方式均为老年群体实践率最高,实践率随群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趋势显著。 7、实践低碳生活的群体差异——家居生活 在家居生活方面,实践的性别差异显著。在使用手帕、多手洗衣物、饮水机不用时断电、经常开窗通风等方面,男性的实践率明显高于女性;电视屏幕调暗的性别差异不大; 其它方式女性实践率高于男性,其中自备购物袋的女性高于男性近10个百分点。 8、实践低碳生活的群体差异——家居生活 家居生活方面,年轻群体在多手洗衣物的实践率最高,中年人在洗脸洗衣用水用来冲马 桶的低碳方式的实践状况最佳,老年人在其它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率均最高。 实践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 9、实践低碳生活的群体差异——交通出行 交通出行方面,实践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不大,在职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各职业群体在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两方面的实践率差别不大,均在80%以上; 自由职业者在尽量选择火车,少选飞机出差方面的实践率最高, 其它职业的实践率水平相当。 10、实践低碳生活的群体差异——工作办公 由于各职业所属特点的不同,使得在工作办公方面低碳方式实践的职业差异较大。白领 人士在重复利用纸张、使用双面纸方面的实践效果较为突出; 自由职业者在多用即时通讯工具方面的实践率最高; 私营业主、个体商户在办公室种植净化空气植物方面实践率远高于其它职业群体。 11、青年受访者了解“多”而实践“少” 调查显示,25-39岁的青年受访者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度高达98%,这一比例远远高于40岁以上的受访者,但是,在实践方面,40岁以上的受访人中有94%表示愿意或已经将“低碳生活”理念付诸实践,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青年受访者的71%。据了解,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平时使用电器的时间以及熬夜频率明显低于青年受访者,而在减少不必要购物方面,青年受访者的实践程度更是无法与前辈们想比。因此,我希望社会和政府呼吁广大年轻人学习前辈们的合理消费观以及科学的生活习惯,并鼓励中老年人坚持以身作则,为后辈们做好表率。 12、选用节能家电成最“热”低碳生活方式 在本次调查中,我还请每一位受访者选出了一项自己最为推崇的低碳生活方式,以便提供更为直观的参考。 数据显示,“选择节能家电”一项是受访人们最为推崇的低碳生活方式。其中,几乎所有选择此项的受访者均愿意或已经在居家照明方式上以节能灯替换白炽灯,而另有很多人对于如今各大品牌所推出的LED节能环保型电视机表示看好。我通过查资料,得知据相关部门统计,家中耗电100度,就相当于排放出78.5公斤二氧化碳。因此,一个三口之家若不能在家用电器方面推崇“节能”,那么每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便可高达20公斤之多。 在选择“节约使用水、电、气”一项的受访人中,大多数人表示会减少熬夜频率,避免电器的长时间使用,另外,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会“一水多用”,即将洗衣、洗菜的水用于冲厕,以便节约水源。 在“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这一项中,女性受访者的表现明显优于男性。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受访女性习惯于使用自备购物袋,而男性则因图省事更倾向于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因此,在这一点上,广大男性同胞无疑要向身边的女士们多多学习。 13、多吃素食也是一种低碳生活 如今,无论是哪个季节,市面上的蔬菜都可呈现出“全时节”状态。当然,这要归功于“温室大棚”。但是,出于“低碳生活”原则,很多受访人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应季的新鲜蔬菜,避免碳排放的“愈演愈烈”。此外,多吃素食也是一种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因为肉类食品多为高碳食物,其生产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尤其是在夏季,将蔬菜作为主要食材则“低碳”又健康。在这一点上,中老年受访者对此更为推崇。 14、“低碳出行”渐被推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