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

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

鱼与熊掌的取舍
由《特洛伊》谈名著改编电影的情节取舍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和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社会的图景,为此我们应当深深感谢盲诗人荷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导演们通过电影,用光与影的手段,为我们重现了《伊里亚特》中那场宏伟的战争。

观看电影《特洛伊》时,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置身于达达尼尔海峡旁那座雄伟的伊利昂城下,满怀激动的看着阿基里斯和赫克托的决斗……然而对比《伊里亚特》和电影《特洛伊》,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看到《伊里亚特》时的感觉: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完!所以多年过去了,我始终都没去触碰这本书。

直到看完电影《特洛伊》,怀着对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无限的喜爱和崇拜,我毅然捧起这本书,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

看完之后,我对特洛伊战争和阿基里斯都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与原著的差别巨大,要将这本500多页的书浓缩在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里,编剧必须对原著进行大幅的取舍、删改。

究竟怎样去删改,这是很值得讨论的。

电影中完全删去了原著中关于希腊神话的描写。

《伊里亚特》中那场因神的争执而起,几乎完全由神来左右的战争,在电影里变成了以阿基里斯和赫克托为决定因素的两部族战争。

摒除了奥林波斯山的众神,的确更适应这个无神论社会的需求,但这样也造成了剧情连贯性的缺损。

不去提阿波罗和波塞冬帮助建立伊利昂的事,不去提阿基里斯半人半神的身份,单就金苹果之争和阿基里斯之踵,电影缺少了这这两点剧情,便显得突兀了许多。

试想那小王子帕里斯就算再怎么样浪荡不羁,也绝对没有胆量去拐骗奥拉莫涅斯之妻海伦,而最后为伊利昂城献身的赫克托也绝不会仅仅因为对弟弟的爱而纵容帕里斯这样做,他很清楚这样的结局是什么。

所以少了美神阿弗洛狄忒的帮组,战争的起因是唐突的。

同样的,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捷足的阿基里斯就那样随意的死在懦弱的无能的胆小的帕里斯手中,而且就仅仅因为脚后跟的那一箭,这简直让人觉得虚假。

其原因就是缺失了阿基里斯触怒太阳神阿波罗导致这位神祗在一旁帮助帕里斯暗算了阿基
里斯这个情节。

虽然电影在情节连贯性上略显缺失,但是改编过的剧本还是很好的呈现了这场3000多年前的宏伟战争。

无论从战争场面,还是打斗场景,这部电影真的可以算是一部超级巨制,也算配得上原著的史诗之称。

而且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上来说,电影塑造的各个形象还是相当成功的。

没有了原著中数百位英雄和几十位神的登场,我们便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身上。

英勇无畏的阿基里斯,贪婪无耻的阿伽门农,坚韧不屈的赫克托,胆小懦弱的帕里斯……虽然电影没有呈现原著中这些人物的所有特点,但主要性格基本都展露无遗。

而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很多时候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爱憎分明。

比如坦诚来讲,我更喜欢电影中的阿基里斯而不是《伊里亚特》中的阿喀琉斯。

当然这
绝对不是因为布拉德皮特的原因。

而是因为我喜欢那个充满人性优略点的阿基里斯,我希望他是因为想念自己父亲和出于对老人同情的原因把赫克托的尸体归还普里阿莫斯
而不是出于对宙斯意志的服从;我希望他是因为对布里塞伊斯发自内心的爱而依然返回战火交加的伊利昂城并倒在帕里斯的暗箭下而不是因为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死于神的
报复。

当影片末尾他和布里塞伊斯两人消除芥蒂相拥而泣的时候,帕里斯的利箭射穿了他的脚踝。

他忍着剧痛含笑对她说:“我没事,不要紧。

你快跑吧!”目送着爱人平安离去,自己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

这样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这样一个充满人性为荣誉而生为爱而死的阿基里斯远比那个命运多舛的阿喀
琉斯值得我们热爱和尊敬!另外电影几乎完全颠覆了奥兰多布鲁姆和他饰演的帕里斯的形象。

在希腊神话里那个被人称为亚历山大,意为惊人的男子汉的帕里斯,在电影里成了彻头彻尾的浪荡公子。

他胆小,他懦弱,他自私,他不负责任……这位史上最帅的精灵族弓箭手仅有的作为就是拐骗海伦导致自己的国家陷入战火和莫名其妙的
以他闻名于世的弓箭偷袭射死了伟大的阿基里斯。

虽然很令人不齿,但是正是他完成了这次因爱而起为爱而终的战争的开始和结尾。

从影片的一开始那段独白“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名流千古吗?在我们消失很久以后,当陌生人听到我们的名字时,会知道我们是谁吗?我们战争时有多勇敢吗?我们的爱情有多伟大吗?”我们就应当知道,这纯粹是一部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影片,永恒不变的好莱坞题材。

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宁静祥和,爱情总是最伟大的。

因为爱情导致了这场荒谬的战争,因为爱情公认的史上最伟大的战士阿基里斯莫名其妙死在了伊利昂。

然而伟大的阿基里斯死于不朽的爱情远比高傲的阿基里斯死于藐视虚无的神灵让我们更加感动。

远离神灵,他更加接近我们,脱离半人半神的身份,他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同样的还有英勇的赫克托,我宁愿接受改编过的电影里他为了家园和战士的荣誉与阿基里斯决斗而死,而不是史诗里描写的受到神的蛊惑和欺骗而出战,并被阿基里斯像老鹰追兔子那样追着他逃跑。

电影中两个伟大的英雄都没有错,错误的只是那场战争。

说了那么多电影与名著的不同,我们还是回到主题,来分析一下这些差异的原因吧。

首先是对原著中众神的舍弃。

我仔细想过,如果我是编剧或者导演,如果保留这些神明,我该如何拍摄的问题。

恕我才疏学浅,想来想去我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表现他们。

既不能让他们悬浮在空中成为虚无,又不能只是简单给他们头上加一个光圈,而且关于这场战争牵涉神明众多,宙斯、赫拉、忒提斯、阿波罗、波塞冬、雅典娜……一个登场,其他的也不可避免,如此众多的登场人物,势必要冲淡对电影主角的刻画。

与其勉为其难的表现,倒不如真的舍弃不用。

不过我个人感觉,编剧在舍弃这些神话的时候,做的不够彻底。

如影片刚开始时,那个男孩无意中提到阿基里斯的身份和他那不死神明的母亲,虽然阿基里斯淡然否认,但阿基里斯出征前他母亲在海边的一回眸,还是暗示了忒提斯海洋女神的身份;还有帕里斯在那么近的距离不偏不斜的一箭射中了阿基里斯的脚踝,虽然之后数箭接连射中阿基里斯的胸膛,但阿基里斯之踵的典故还是让我们印象深刻,这里反而成了影片的一处败笔。

也许是编剧也不知道除了神的干预还有什么可以让
伟大的阿基里斯死去吧,不过我认为这些暗示其实通通去掉会更好。

之后来谈一下人物刻画差异的原因吧。

作为一部商业大片,《特洛伊》本来就是为了吸引观众赚取票房而存在的。

影片云集众多好莱坞巨星,且其中大半是俊男美女,布拉德皮特、埃瑞克巴纳、奥兰多布鲁姆、戴安克鲁格……很多影迷都是冲着全球最性感男人布拉德皮特而去的,也不乏众多想一睹绝世美女海伦风姿的影迷。

因为票房因素,编剧必须突出皮特所饰演的阿基里斯,这部电影只有他一个主角,诸如奥兰多布鲁姆、戴安考克斯全都成了配角,原著中同样英勇无敌的埃阿斯就根本没出场。

同样的,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如果没有爱情的戏份,票房吸引力还是不够,于是编剧和导演又做了调整,结果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特洛伊》。

必须承认为票房而进行的一系列改编还是很成功的,这部史诗巨制在全球获得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收人,在历史排行榜上也进入了前50名。

名著当然没有这样的商业气氛,荷马也不会考虑几千年后会有多少人看过他的史诗。

作为一位诗人,他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整理记录了历史的一页,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伊里亚特》仍璀璨生辉,相信再过几千年,它还是人类文学宝库的一颗闪耀之星。

从历史和文学角度,《伊里亚特》的成就是《特洛伊》无法比拟的,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仅就电影而言,《特洛伊》还是很成功的。

如果将价值和金钱视为鱼和熊掌,《特洛伊》给之前和之后的改编电影一个很好的范例,取舍之中,二者有时是可得兼的!情节的取舍,要考虑的还有很多!我才疏学浅,言至于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