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名词解释: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不仅包括形式上的民法或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规和其他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我国民法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民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进行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
3)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换句话说,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拘束双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正是通过民事法律关系实现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职能的。
4)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公民和法人等。
实践中以户为单位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及个人合伙组织体或非法人组织被视为民事主体。
国家是特殊的民事主体。
5)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
6)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有:物、行为(不行为)、智力成果和特定的精神利益。
7)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只有为法律规定或承认的并能产生民事后果的那些事实,才能成为法律事实;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才能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或者使原来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8)事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那些客观现象,即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当事人无法预见或控制的。
依据我国民法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事件有:1、自然人死亡的事实;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实;3、时间经过的法律事实。
9)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是指与人们意志有关的那些法律事实。
行为分为合法的行为和与违法的行为。
凡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行为在民法上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
10)法律事实的结合: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需要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时,那么只有这些法律事实的结合,该项民事法律关系才能发生、变更或消灭。
例如,依照《专利法》的规定,转让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法律关系的发生,必须依法经主管机关批准,当事人双方订立书面转让合同,向专利局登记和公告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11)绝对权: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民事权利可以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
绝对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的权利,它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即任何人均负有不妨害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故绝对权又称对世权。
绝对权的主体一般不必通过义务人的作为就可实现自己的权利。
各种人身权、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等都属于绝对权。
12)相对权: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民事权利可以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
相对权是指其效力仅及于特定当事人的权利,它的义务人是特定的,所以又称对人权。
相对权的主体必须通过特定义务人的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债券就是一种相对权。
13)请求权:依民事权利的作用不同,民事权利可分为请求权与形成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如合同当事人有权要求对方履行义务,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损失等。
46)票据:是代表一定货币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有价证券。
可分为本票、汇票和支票。
47)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鼓动用以证明其所入股份及所持有的股权,并据以定期取得股息、红利的一种资本性有价证券。
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本的法律形式,凡购买股票者便成为该公司的股东。
股票就是股东出资的凭证,并使其所入股金证券化而成为有价证券。
48)债券:是国家、金融机构或企业向他人借款的一种法律形式。
它属于资本性有价证券。
目前我国发行的债权基本上有三种形式:1、公债券;2、金融债券;3、企业债券。
49)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50)单方法律行为:是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即这种法律行为仅凭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无需得到对方同意的意思表示,便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设立遗嘱的行为便是单方法律行为。
51)双方法律行为:是基于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该项法律行为的成立不仅需要双方当事人进行意思表示,而且双方的意思表示还必须一致。
双方法律行为是合同行为,如买卖合同等。
双方法律行为的适用最为普遍,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2)双务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行为的双方都负有义务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的义务就是他方的权利,因此双务法律行为也可说是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权利的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行为等。
53)单务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一方负有义务,而当事人另一方仅享有权利的法律行为,如增与、使用借贷以及消费借贷等合同行为。
54)有偿法律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行为享有某项权利而必须偿付一定代价的法律行为。
例如买卖、租赁等法律行为均为有偿法律行为。
55)无偿法律行为:是根据法律行为享有权利而无需给付任何代价的法律行为。
增与合同、使用借贷合同等法律行为就是以无偿地取得一定的权利为其特征的。
56)诺成性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由要约和承诺所建立。
买卖、租赁、承揽等合同行为均属诺成性法律行为。
除法律规定或双方当事人有特别约定外,双方意思表示达成协议即发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57)实践性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始成立的法律行为,故又称要物法律行为或实践法律行为。
例如,增与、借贷等法律行为就是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
58)要式法律行为:如法律规定某中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某种形式,这种法律行为就称为要式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当事人必须遵照法律要求的形式,其法律行为方能成立。
凡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的民事行为便是无效的。
59)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没有要求特定形式的法律行为。
这类法律行为的形式可由双方当事人自由议定。
60)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条件,把条件的成就作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也就是说,该种法律行为的生效或失效,决定于将来的一定客观事实的是否发生。
61)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根据。
由于这种法律行为的生效或失效决定于一定期限的到来,故称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62)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自始当然确定地绝对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63)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享有撤销权或变更权的那些民事行为。
如经撤销其行为无效,如不撤销、不变更,其行为仍然有效,故属于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
64)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其是否有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尚待其后一定事实的发生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
65)代理: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相对人。
66)委托代理:从产生代理权的不同根据,可将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被代理人以委托的意思表示将代理权授予代理人。
故委托代理又称为授权代理或意定代理。
被代理人授予代理权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仅凭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发生法律效力。
67)法定代理:从产生代理权的不同根据,可将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关系,即代理人的代理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
法定代理主要是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设立代理人的方式。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68)指定代理:从产生代理权的不同根据,可将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是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依法指定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即代理权的产生是基于上述单位的指定,故称指定代理。
69)一般代理:依代理权限范围的大小,代理可分为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
一般代理是指代理权范围及于代理事项的全部,故又称总括代理。
在实践中,如未指明为特别代理时则为总括代理。
70)特别代理:依代理权限范围的大小,代理可分为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
特别代理是指代理权限被限定在一定范围或一定事项的某些方面的代理,故又称部分代理。
在实践中,如未指明为特别代理时则为一般代理。
71)单独代理:依代理权授予一人或数人为标准,代理可分为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单独代理是指代理权仅授予一人的代理。
又称独立代理。
72)共同代理:依代理权授予一人或数人为标准,代理可分为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共同代理是指代理权授予二人以上的代理。
在多数代理人的情况下,各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应在授权时明确规定,指明各代理人的代理事项及权限73)本代理:依选任代理人的不同,代理可分为本代理与再代理。
本代理是指基于被代理人选任代理人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74)再代理:依选任代理人的不同,代理可分为本代理与再代理。
再代理是指基于代理人为本人选用代理人而发生的代理关系,即代理人为行使代理权,以自己的名义为本人选任代理人而发生的代理关系,故又称转委托或复代理。
复代理人仍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不是原代理人的代理人。
其权限亦不得超过原代理人。
75)代理证书:是指明代理资格的法律文书。
在书面委托代理中,代理证书是一人发给另一人使其在第三人面前代理他的书面授权。
代理证书又称委托证明、授权委托书。
在指定代理的情况下,指定单位对代理人指定的书面裁定或裁决,是代理证书的另一种形式。
户籍簿和户籍机关有关身份的证明,亦可起到法定代理证书的作用。
76)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民事行为。
它包括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终止后的“代理”行为。
77)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行为人虽没有代理权,但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法律使该行为发生有权代理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78)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
79)除斥期间:是指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其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了该项实体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
80)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