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武汉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武汉市初中课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文言文断句过关方法提示: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关键方法小结:根据语意断句,根据语法断句,根据词句结构断句,根据语气词断句。

文言文翻译过关方法提示: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常见的几种错误的类型1.词义曲解2.张冠李戴3.移花接木4.无中生有5.逻辑混乱6.强加关系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8~10题。

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

公不说,趣⑤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

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注释】①佼:好。

②寿:保。

③梁丘据:人名。

④辂车:大车。

多指君王用的车。

⑤趣:同“促”,赶快。

⑥临:治理,管理。

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乘敝.车,驾驽马敝:破旧B. 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遗留C. 公不说.,趣召晏子说:通“悦”,高兴D. 遂让.不受让:推辞9.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B.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C.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D.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10. 下列对文中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齐景公看到晏子如此俭朴,以为是给他的俸禄太少的原因。

B. 看到晏子多次拒绝馈赠,景公决定自己也不乘坐豪华大车,来回应晏子。

C. 因为晏子节约俭朴,百姓纷纷效仿,并都注意自己的品行。

D.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发现,晏子是一个节俭,又以身作则的官员。

11.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遗留C.使得至前陈曲直陈:陈述D.拯乃悉毁去悉:全,都9.对下列句子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B.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C.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D.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B.端州知府轻率地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C.包拯不畏权势,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

D.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极力推行仁政。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列子不受粟子列子穷,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②,有道之士也。

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③。

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

其妻望④而拊⑤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

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死无道,逆⑦也。

子列子除⑥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注释】①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也有资料说是君主)。

②御寇:即上文的列子。

③秉:古代量词,十六斗为一薮,十薮为一秉。

④望:怨恨,埋怨。

⑤拊:拍打。

⑥除:避开。

⑦逆:叛逆。

8.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无乃不好.士乎?(喜爱)B.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赠送)C.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辞别)D.君过.而遗先生食(拜访)9.对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B.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C.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D.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

10.下面对于列子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B.是一个安于贫困的人。

C.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