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冶金学院 金属材料工程系
金属热处理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
主讲教师
从善海
3.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是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故又称 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
B 上B 下
550~350℃
350℃~Ms
连续淬火
图5-2贝氏体连续转变曲线
图5-2贝氏体连续转变曲线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
看到在平行的条状铁素体之间
常存在断续的粗条状的渗碳体。
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是
位错,其密度约为108~109cm-
2,比板条马氏体低2~3个数量
级。
随着形成温度降低,位错
密度增大。
上贝氏电镜相组织4000×
图针状下贝氏体示意图
B上
B下
(a)非碳化物形成元素(b) 碳化物形成元素
5. 塑性变形(P137图5-24)
☆A在低温进行塑性变形,使B转变速度加快,促进B形核
与碳原子扩散系数D↑。
☆A在较高温区塑性变形,出现了A→B转变速度变慢,
(影响了贝氏体切变)。
6. 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
贝氏体淬火常采用分级。
图5-25 三种不同贝氏体
③曲线3:先冷至低温形成少量M或B下,然后再升到
淬火工艺方案
铁素体魏氏组织:
白色为先共析铁素体,黑
色的组织组成物为珠光体
渗碳体魏氏组织:白色
为先共析渗碳体,黑色
的组织组成物为珠光体
魏氏组织形成特征
(1)C
(1)C<<0.6%, C>1.2 %;
(2)奥氏体晶粒粗大;
(3)冷却速度适中。
形成区域
形成条件
W区是魏氏组织的形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