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族的扎染

白族的扎染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民族教育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白族的扎染班级:六年级四班组长:李萌萌成员:王淼张志坦李凯指导教师:杨君时间:2012.3民族教育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2012年3月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我想说: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白族的扎染是由蓝白色构成,出产于大理周城的扎染艺术,凝固的实际上是当地的颜色,有时蓝,有时呈墨色的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

周成位于大理市区约20公里,为著名扎染之乡,当地有许多家扎染工厂和家庭作坊。

扎染是中原传入的,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古称“绞结”,早在南诏时期产生,发展至今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工序,“扎花”是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工艺,“浸染”采用反复浸染,原料是板蓝根。

当地大量使用植物为布匹着色,扎染上雅致的蓝色就是由板蓝根植物的提取液浸染成的,核桃皮、树皮、紫茎泽兰都可着色。

扎染的花样有100多种,其中最常用且受游客喜欢的是“蝴蝶采花”,“铜钱花”,“算盘花”,“孔雀花”等。

周城扎染厂的扎染布匹已走出大理,大量销往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

我想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白族的扎染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古称绞缬、撮缬。

扎染工艺有好几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选择布料与品种,他们一般选择纯棉白布。

第二道工序是花色图案,他们一般选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

第三道工序是染料,他们一般以浸染植物和辅料配制而成。

白族的扎染历史悠久,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我想说: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白族的扎染就是布艺,而去非常的有名气。

扎染代表着一种传统,还是一种时尚,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白族的帽子、围巾、枕巾、门帘……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扎染做成的。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做出来的。

白族的衣服很漂亮,我看了图片都爱不释手,很想自己也拥有一件。

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到它的踪影。

扎染的花样很多,据粗略估计就有100多种呢!扎染溯源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有这种工艺。

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

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匹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

经反复浸染,晾干拆线,被线扎缠缝合的疙瘩部分色泽未渍,呈现各种花形。

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底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

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得自然而又变幻迷离。

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

调查中,问到“你家的扎染工艺是从哪学来的”时,不少人回答是“祖传的”,“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村很早的时候就做扎染了,是从村子里学到的”等等。

这样的问与答似乎还不能给我们提供白族扎染兴起的确切时间,而考古材料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

周城扎染工艺的兴盛与历史上白族先民生活地区染织工艺的发达不无关系。

白族先民居住的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据考古发现,洱海地区各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形制各异的陶制纺轮等手工纺织器具,其中大理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纺轮、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40件。

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纺轮,分石制和陶制两种,陶制的纺轮就有5种样式。

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纺轮则多达8种样式。

这些考古材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进行纺织活动。

《西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

”说明唐初白族地区的纺织业已较为发达。

南诏还从中原汉族地区掳掠了一批工匠艺人,从一定层面上说,促进了南诏包括染织在内各种手工艺的发展。

樊绰《蛮书》卷七记载了当时南诏地区的丝织技术已接近中土,“锦文颇有密致奇采”,“亦有刺绣”。

当时的喜洲即大厘城是闻名遐迩的织锦城,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中还有“大利流波濯锦”之语。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派往长安参加《南诏奉圣乐》演出的演员所穿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精致动人。

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着布冠套,与传统蓝底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大理地区明清时期的寺庙中,曾发现有的菩萨塑像身衣有扎染残片,还有扎染经书包帕等物。

到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周城、喜洲等乡镇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作坊密集于此,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发展也与当地及周围村寨织布业的发达相辅相成。

过去,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有一部分来自本村,系自织的土布。

村里也有不少经营织布的农户。

据统计,解放初,村里共有58户织布,有450多架织机。

时至今日,周城村中自己织布的人家已很少见,据我们调查,村中只有两、三家的老妇人还在用古老的织机自织土布,但这些土布已非用于浸染,而只是作为妇女服饰中某些部位的装饰了。

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还有一些来自周围村寨和集镇。

当时大理、喜洲一带织布业十分兴盛,周城村周围的喜洲街、狗街、头铺街等乡村集市成为了当地土布销售的集散地。

喜洲的四方街,三天一集,曾有“上午卖布,下午买纱”、“日中为市”的古老遗风。

周城一部分经营染布的人家每遇街期便去销售染好的布,散集时又购回一批批白布,如此反复,以谋生计。

解放后,周城村以社队经营的方式保持着传统的扎染工艺。

但稍后,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扎染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作坊被封闭了,染料被捣毁了,植物染料也遭禁种。

所幸村中几名老人冒着风险,暗中保存了扎染的原料和工具,才使扎染工艺流传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城的扎染再次获得了生机。

周城村抓住这一传统工艺优势,把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扩大了扎染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扎染工艺1、布料和品种以前,扎染所用的是本村或周围村庄的村民自己织造、生产的土布,现在,虽这种自织的土布已不多用,但无论是扎染厂还是个体私营的家庭,其选用的布都多为纯棉白布,摸上去手感较好,做成服装,穿起来也十分舒服,透气性良好,利于吸汗。

现扎染厂及村中所用的扎染布料多从昆纺、滇纺、青海等地购入。

目前周城扎染的品种主要有服装布料、桌布、床单、窗帘、电器罩、小手帕、工艺布等。

因用途不同,各种布料的尺寸大小、形状、图案也各异。

2、花色图案周城扎染的色彩主要是蓝色和白色。

蓝白二色是白族扎染的主色调或者说是基调,一般的图案均为蓝底白花。

此外,还有少量其它色彩,如青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红底白花等。

图案方面,却丰富得多。

可分为常见图案和新创图案两类。

常见的图案多为花草植物、鸟兽虫鱼、自然景观以及各种图形。

植物纹样如叶子花、菊花、郁金香等;动物类纹样有蝴蝶、蜜蜂、鱼、毛虫、蚯蚓、喜鹊、白鹤、凤凰等;自然景观类有蝴蝶泉、三塔、苍山及日月星辰、山水河流等;其它图形类有三角花、六角花、八角花、菱形、圆形、齿形、凸字形、凹字形,还有八卦图和福、禄、寿、喜等字体。

新创图案多根据客户要求而制作,如周城扎染厂生产的日本京都观景图、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本神社大门、日本式房屋建筑等,均为日方客户要求的图案。

3、染料周城扎染传统使用的染料,当地称为“土靛”或“湿靛”,是用村民种植的浸染植物加入各种辅料配制而成的。

制作土靛要使用松木板制成的木桶,中间用3~4道篾条或藤条环绕而箍,现在也有的用铁丝、钢筋箍扎。

之所以用木桶,主要是因为其木质对染料不会起副作用。

一只木桶的使用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

相对于“土靛”而言的“洋靛”指从国外进口的化学染料,又称“干靛”。

民国年间,洋靛大量倾销到大理地区,周城村民也开始用洋靛染布,洋靛采用的是加热煮染的方式。

用洋靛染布可一次成色,上色快,不必象土靛那样反复多次浸染,大大减少了染布的工时工序,缩短了染布的周期,染出的布匹颜色品种更多,更丰富。

因此,洋靛的进入冲击到周城传统的土靛植物染料的种植,“帝国主义洋靛的输入,迫使大理周城、喜州一带的土靛染布业逐年减少,土靛生产逐年下降。

”但也带来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又恢复了对植物染料的青睐,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植物染料本身具有消炎、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

用植物染料浸染的布料制成的衣物,穿起来更加舒适,不会对人的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在炎热的夏季,植物染料缝制的衣物还有避暑的作用,身背小孩外出,在小孩头上顶一块扎染方巾,既透气,又清凉解毒。

大理民间有扎染土布可避邪的说法,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可能与扎染土布所使用的植物染料具有的药用功效有关。

二是植物染料色泽自然,不伤布料,越洗布料就越耐看,其色彩对比也越和谐,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感。

4、工具及工艺过程周城白族扎染所用到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

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

现在,周城扎染厂还有烘干机、脱水机、烫平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周城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主要如下:1)、扎花扎花是用手工缝扎布料的工序,即用折、叠、挤、缝、卷、撮等方法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

除了一些简单的、已十分熟识的图案之外,扎花之前一般首先要在白布上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进行扎花。

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一簇簇的疙瘩布。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

由于用肉眼很难看出纹样的形制,只有浸染、拆线后才能检验工艺效果,而此时,不管扎得好坏与否都已无法补救,故扎花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高超的手艺。

由于扎花是一项耐心、精细的工作,专门由妇女担任,女性的心灵手巧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2)、浸染用土靛染布,需用冷染的方法。

染布所需的各种原料,其比例很有讲究,要根据所需布料颜色的深浅来配放原料。

第一次配放染料,民间称为“发缸”,掌握配料多少、负责添放原料的人称为“掌缸人”。

染时,先在木制的大染缸中放入水,加入一定量的土靛即染料,用染棒将染料调匀,再加入适量的辅料。

染料配好后,就可将浸泡过的布拧干放入染缸中浸染。

染过一遍后,要滤水、晾晒,然后又再一次浸染,根据布料需要的颜色深浅度,反复浸染数次。

3)、拆线浸染后的布料,晾干后就可以拆线了。

拆线就是将扎花时缝、扎过的地方的线拆掉,使图案花纹显现出来。

这道工序虽不算复杂,却必须要细心,否则拆破了布料,一块布就成废料了。

故这道工序与扎花一样多由女性担任,她们熟悉扎花的针法,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拆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