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最后一分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2019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激动人心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全诗共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设计意图]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
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
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一)诵读诗歌,激荡情感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 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1.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
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2.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1.受仪式前的激动。
①指名读第1小节。
②“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③“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④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⑤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
齐读第一小节。
2.验仪式中的自豪。
①自主学习第2、3节,课件提示: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②“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A、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B“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C、“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③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
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自豪、激动、喜悦④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①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②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美好祝愿[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全诗,掌握主旨,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吗?对,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
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课件播放:(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拓展延伸: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设计意图]表达内心的情感,表达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光阴荏苒,十年转瞬即逝,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年。
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会死亡。
”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亦或善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风雨归程最后一分钟万众欢腾回忆历史爱国情深展望未来[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
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2019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
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
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
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
首先指导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
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然后,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
“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激动自豪。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在学生理解了每一节内容后,说说每节应以怎样的情感来读,读后进行评价再读,最后教师激情引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与共鸣。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朗读很有感情,材料补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选择课外阅读。
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
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
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
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不足之处:1.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理解的不够透彻。
2.课堂上,学生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两个历史资料的理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3.部分学生对“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
”这一句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