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毕业论文目录一、绪论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3)(三)国外研究综述 (4)(四)研究容 (5)(五)研究方法 (5)二、我国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模式 (6)(一)概念的界定 (6)1、养老保障 (6)2、农村养老保障 (6)3、城镇化 (7)4、新型城镇化 (7)(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 (7)(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模式 (8)1、土地养老保障模式 (8)2、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 (9)3、家庭养老保障模式 (9)4、农村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 (10)5、政府养老保障模式 (10)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养老保障提出的挑战 (11)(一)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 (11)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 (11)2、新型城镇化加快了农村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进程 (11)3、新型城镇化改变了家庭的权力结构,降低了老人的权威地位 (12)4、新型城镇化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文化基础 (12)(二)集体(社区)养老面临新的困难 (12)1、新型城镇化减少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存量 (13)2、新型城镇化加速了部分乡镇集体企业的衰落 (13)(三)土地保障功能缺位,自我养老与土地养老日趋不稳定 (13)1、新型城镇化减少了农村的可耕地面积 (13)2、新型城镇化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收入 (13)(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需求增加,政府养老的压力增大 (14)1、新型城镇化加大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需求 (14)2、新型城镇化增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压力 (14)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行模式探究 (15)(一)产业养老模式 (15)1、产业养老是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 (15)2、产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5)(二)商业养老模式 (16)1、发展农村商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16)2、商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6)(三)名义个人账户制养老模式 (17)1、名义个人账户制是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理性选择 (17)2、名义个人账户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18)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可行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19)(一)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9)(二)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 (19)(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20)(四)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的宣传教育 (20)结语 (22)致谢 (23)参考文献 (2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尤为重要。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近7亿,占总人口数50.05%;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

①2013年2月27日,我国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中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

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34.8%。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比较大,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加速趋势建立在比较薄弱的社会经济条件上。

中国刚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口红利却即将消失,老龄化趋势不断凸显,致使中国成为“未富先老”国家。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容综合统一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改善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村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格局,由于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仍以家庭养老保障为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家庭养老支持状况的弱化对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不少农民虽然住上了城镇人一般的住房,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却难以享受和城镇人同等的待遇。

与城镇比较看,农村老年人口不仅总量和比例上远远高于城镇,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也远远高于城市。

然而,城镇户口老年人却享有不同程度的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而农村则远远不及城镇,很多老年人甚至享受不到任何的养老保障,因此农村养老保障的负担比城镇更重。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已经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说则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养老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对于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由此可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养老问题,这是现有农村老年人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目前,我国农村早已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本研究考察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切实理论,对于构建我国欠发达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补充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知识,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容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农村养老问题的较多,也取得了重大的优秀成果;但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较少。

本文则欲弥补这一不足,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此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同时提出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2)现实意义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扎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努力实现农村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让农民养老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升。

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是在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有利于减少农村社会现有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对实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加强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研究和规律的探索,关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国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概括起来说,西方对人口城市化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人口发展过程和其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另一方面,是从人口发展过程本身来考察,主要分析人口城市化过程本身及其对人口发展、人口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它对生育率水平、死亡率水平和人口迁移、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竞能,2004),这些指标的表动直接影响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

到了 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口城市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乡村一城市迁移动因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K•戴维斯(K. Davis)和J•布莱克(J. Blake)在1956年提出中介变量理论(Mediator Theory)时,指出城乡社会结构变化的差异导致它们生育率的差异,不发达地区的生育率远高于城市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妇女的晚婚率、不婚率、节育率都比较高(竞能,2004)。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口城市化理论研究中,S•W•科屈鲁(S. W. Cochraue) 考察了教育、城市化对生育率的作用,认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助于生育率的下降(竞能,2004)。

此外,美国人口学家Rogers(1984)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即青壮年人口的迁移倾向要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口。

对于21世纪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前景,R•E•比尔斯伯路(R.E.Bilsborrow)(1998)论述了发展中国的迁移和城市化的模式、决定因素、潜能和社会经济后果(竞能,2004)。

(2)国研究综述关于城镇化的研究,2009年等人在对各省(区)按照城镇化水平和速度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各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计算,考察各省(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同影响因素对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效果,比较分析城镇化进程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及原因。

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

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随着人口老龄化事实的持续演进,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

在经历了宏观上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作出描述的研究之后,一方面分城乡、分区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影响,尤其是养老制度的文献越来越多,且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

前者比如爽(1998)、田永坡,卫勋,王晓东(2007)、德玉(2008)、罗元文(2008)、许跃强(2009)、红星,付林(2009)、思思、甘卓群(2009)、王泽强(2011)等;后者比如戴卫东,孔庆洋(2005)、朱卫东,建平(2005)、苗锦涛(2007)、孔祥建(2007)、潘虹(2007)、王凡(2008)、蒋蕾等。

(四)研究容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进行探讨。

在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期为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容包括: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简要阐述了相关概念,简单叙述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即主要存在哪几种模式,主要形式包括土地养老保障模式、(个人)自助养老保障模式、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社区(集体)养老保障模式、政府养老保障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