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门侨乡文化

江门侨乡文化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简述】江门五邑与潮汕、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

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约有386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约232万多人;港澳台同胞约155万多人。

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

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除港、澳、台地区)。

其中分布亚洲有50多万人,占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2.98%;美洲有150多万人,占总数68%;欧洲有7.7多万人,占总数3.52%;大洋洲有7.4多万人,占总数3.38%;非洲有1.8多万人,占总数0.9%;其他地区有2.8多万人,占总数1.22%。

全市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组织起来的华侨、港澳台社团共775个。

其中国外647个,香港111个,澳门13个,台湾4个。

这些社团组织分布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委内瑞拉、澳门、新加坡。

【捐资办公益事业】是年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2.37亿港元。

修建学校67间(次),医院14间(次),敬老院4间(次),托儿所1间,修建影剧院、图书馆12间(次),修建大、小桥梁34座,道路55.5公里。

【投资办实业】全市通过侨务部门参与招商引资达9798万美元、人民币2.76亿元。

招商引进项目共74个。

其中蓬江区引进项目58个,投资总额达9798万美元;新会区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人民币2.76亿元。

【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与侨资企业联系与沟通,了解侨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侨资企业的情况,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

为侨商在江门投资进行跟踪服务,协助处理市活斯环保纸袋有限公司的内部纠纷、喜运来酒店温泉水资源纠纷、潮连钻石花园土地问题,切实维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来源:江门年鉴2009/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4636&siteid=jms&sitename=江门市地情网)江门侨乡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近年来,江门市以多种形式开发侨乡文化资源,研究、弘扬侨乡文化和精神,让侨乡文化代代相传,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同时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建设及和谐侨乡的构建。

(一)侨乡文化建设转化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侨乡文化建设得到了江门侨乡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江门五邑300多万海外侨胞的认同。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时,有些侨胞数十年没有回国,但在开展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中,互相加强了联系沟通。

侨胞们回乡“寻根”及办理碉楼托管手续,亲眼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更加激发了其爱国爱乡的热情。

(二)侨乡文化建设加快了江门经济的发展。

侨乡文化建设如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侨乡华人嘉年华及对侨乡文化的宣传推广等活动,提高了侨乡的知名度,扩大了侨乡的影响力,彰显了侨乡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升了侨乡的形象,在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加快了江门经济的发展。

江门现有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109.5亿美元。

侨资企业占全市总税收约1/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1/3,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约2/3,安排就业人员30多万人。

可以说,五邑华侨华人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也为侨乡经济建设注入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

(三)侨乡文化建设,延续了侨乡文脉,传承了侨乡文明,为构建和谐侨乡,实现侨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多年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为侨乡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给侨乡带来先进的理念、丰富的信息、广泛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侨乡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推动了侨乡与世界的接轨融合,促进了侨乡的对外开放。

江门侨乡也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吸纳新的文化要素,形成了侨乡文化汇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

侨乡文化体现出来的兼收并蓄精神、包容品格和开放意识,使侨乡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好地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充分学习与借鉴一切有利于构建和谐侨乡的有益经验,吸收一切有利于侨乡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接纳四面八方有利于侨乡建设的人才,形成开放、和谐的社会基础。

启示(一)江门侨乡文化必须吸收、发扬华侨文化中的优秀养分。

江门侨乡文化建设要加强侨乡文化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老一辈的华侨身上,最能感动人也最有特色的精神特质就是创业精神,在异国他乡、一穷二白的状态下,艰苦奋斗,发奋创业。

我们要让这种华侨精神中最闪亮的东西引领我们的侨乡文化,点燃侨乡人民创业的激情。

另一方面,要加大侨乡文化的乡土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辈都认识、认同侨乡文化,让侨乡文化成为他们思想的基石和引以为傲的特质。

(二)实施“留根”工程,增强华侨华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华侨华人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和社团新力量是今后对外侨务工作的重点。

用侨乡文化作为纽带,积极实施“留根”工程,做好第三代、第四代华侨的工作,开展各种寻根活动和联谊活动,促进他们来江门观光考察,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可依托五邑大学,向全国侨联申办“对外华语教学点”,邀请华裔子弟回来学习祖国文化。

积极做好以侨引智工作,可考虑成立留学回国人员管理机构或在海外设立引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并建立新华侨华人“海外人才资料库”和“投资项目库”。

文化是维系故土与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

应借鉴潮汕和泉州两地做法,依托江门市政协、江门市文化局、五邑大学等机构,成立政府或民间的五邑华侨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挖掘整理侨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加快华侨博物馆的建设,把五邑华侨的家族史、外迁史、发展史等串成链,展示给海内外江门人,以文化的认同增强华侨华人的归属感。

注重挖掘、保护和开发建设梁启超故居、立园、陈少白故居、碉楼等具有历史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文物景点和重点侨房、宗祠等,利用侨乡人文优势,包装好旅游寻根线路,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开发好江门五邑的传统民间文艺,通过海外社团到海外演出,以文化的交流,带动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三)江门侨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文化品牌作支撑。

侨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突出“侨味”,体现侨乡特色为突破口,打造“侨味”文化品牌,形成侨乡文化建设亮点,推动侨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这无疑是非常正确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方针。

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侨乡文化是源,是根,是本,其他的都是流,是枝,是末,没有侨乡文化就没有侨乡的其他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相关新闻报道中,应全面理解侨乡文化,准确把握侨乡文化,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真正的“侨味”文化品牌。

(来源:/zgqj/qxcz/200811/17/138072.shtml)“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

华侨爱国爱乡,到目前为止,为家乡捐资捐物达60亿港币,回乡投资达100亿美元。

独特的华侨历史,形成了绚丽的侨乡文化。

从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随处可见中西交融的痕迹。

委内瑞拉华侨有八成根在恩平旅居委内瑞拉的20万华侨中,有八成在恩平。

首位旅委的恩平人祖籍沙湖松巷村。

清末,由于清政府无能,民不聊生,一位来自沙湖松巷村的人听说委内瑞拉的生存条件好,于是,千里迢迢到委国谋生。

此后,恩平人便一批又一批地通过香港、关岛、擅香山等地取道到委国,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这些恩平人虽然生活在委国,但依然乡音不改,孩子出生后,老一辈教给他们的第一种言语总是地地道道的“恩平话”。

生活在异国他乡,对来自祖国和家乡的信息都十分渴望。

然而,由于委国长期没有华文报纸,旅委华侨获得来自祖国和家乡的信息渠道不是很多。

1998年,原恩平人大副主任吴景退休后移民委国,同旅委陈咏隆、方有彬、甄景柱、余贤毅等商量,办一份华文报纸,他亲自出任社长,2001年名为《委华报》的华文报纸在委国发行。

在委国,与《委华报》竟相绽放的《委国侨报》也是恩平籍华侨郑洪山等主办。

两份华报的创办,弘扬了中华文化,解决了十几万华侨的“精神饥渴”,而且也成为联络情谊、沟通乡情的扭带。

160多年来,在委内瑞拉这个南美小国,恩平人凭着一份勤劳,从种地,洗衣等苦差事做起,逐步涉足餐馆、杂货店、进口贸易以至厂矿企业等领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一支生力军。

在这群恩平人中,有一位被华侨尊称为“茂叔”的工商巨子。

“茂叔”名叫冯雪茂,祖籍恩平牛江镇,1946年申请移民到委国。

初到委国时,茂叔从打工干起,由于他工作勤奋,老板对他比较赏识。

1952年,有了一定积蓄的他投资在加拉架斯开办了一间小餐馆。

到1956年,茂叔由经营餐馆转向经营杂货,并开始进军房地产,兴办工厂等。

现在茂叔的生意除了商业、工业外还涉足房地产、银行、报纸、电视台等创业,仅豪华超市、百货店就达10多家。

由于他在当地的突出贡献,从1977年至1995年,他先后获委国总统颁发的三级“弗朗西斯·德朱芝达”勋章、二级“弗朗西斯·德朱芝达”勋章、“阿拉氏曼萨樱花”勋章、二级“劳动功勋”奖章,是旅委华侨的骄傲。

还有一位华侨叫做岑鹏,人们称他“鹏叔”。

鹏叔出生于江洲太平里村,上世纪50年代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只身到委国加拉架斯谋生。

起初打工,后来做杂货生意,从零售到批发,生意越做越红火,加拉架斯的许多侨商和一些零售商都是他的档口进货的。

他有一套经营贸易生意经验,而且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受到委国华侨的称赞。

岑鹏已故,其子岑文锐继承父业,继续拓展他的贸易王国。

(来源:江洲侨刊)/zjjm/ftrq/200708/t20070814_72258.html华侨之乡来源:/shtml/jms/lanmu03/2009/12/23/16737.shtml江门地处西江下游和五邑侨乡的要冲,邻近港澳,水路交通十分畅达。

早在清咸丰年间(十九世纪中叶)就有江门人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有人由水路经香港、日本远赴美国三藩市从业,通过十数年乃至数十载的艰苦创业,不断携亲带友出洋拓展,成为五邑海外乡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不少五邑海外乡亲纷纷回乡建家兴业,将国外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等引进江门;至民国25年(1936年),五邑华侨、归侨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江门投入毫银200多万元、银元100多万元和港币60多万元,兴办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5家共拥有75辆汽车的行车公司,开辟3条总长34公里的公路,并投入巨资置地兴建归侨、侨眷及侨属聚居点13处,推动了江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