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晶体结构1.何谓晶体缺陷?在工业金属中有哪些晶体缺陷?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完整、不规则的微小区域称为晶体缺陷。
工业金属中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线缺陷(位错),面缺陷(晶界、亚晶界)。
合金2.简要说明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及结晶过程。
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是过冷,即实际结晶温度必须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金属结晶过程是由形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并且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并进的。
3.指出在铸造生产中细化金属铸件晶粒的途径。
用加大冷却速度,变质处理和振动搅拌等方法,获得细晶小晶粒的铸件。
4.一般情况,铸钢锭中有几个晶区?各晶区中的晶粒有何特征?典型的铸锭组织有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和中心粗晶区三个晶区。
表层细晶区的晶粒呈细小等轴状,柱状晶区的晶粒为平行排列的长条状,中心粗晶区的晶粒呈粗大的等轴状。
5.固态合金中的相有几类?举例说明。
固态合金中的相有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如铁碳合金中的铁素体为固溶体,渗碳体为金属化合物。
6.形成间隙固溶体的组元通常应具有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形成间隙固溶体的两组元原子直径差要大,即d质/d剂<0.59,所以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元素为原子直径小的碳、氮、硼;溶剂元素为过渡族金属元素。
如铁碳两元素可形成间隙固溶体。
7.置换固溶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置换固溶体的溶解度与组元的晶体结构、原子直径差和负电性等因素有关。
8.简要说明金属化合物在晶体结构和机械性能方面的特点。
金属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是与任一组元的均不相同,其性能特点是硬度高,塑性、韧性差。
9.指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在晶体结构和机械性能方面的区别。
固溶体仍保持溶剂的晶格类型。
而金属化合物为新的晶格,它与任一组元均不相同。
固溶体一般是塑性、韧性好,强度、硬度低;金属化合物是硬度高,塑性、韧性差。
10.简要说明共晶反应发生的条件。
共晶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合金液体的化学成分一定,结晶温度一定。
11.比较共晶反应与共析反应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由一定成分的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不同的相。
不同点:共晶反应前的相为液相,过冷度小,组织较粗;共析反应前的相为固相,过冷度大,组织较细。
12.简要说明合金相图与合金铸造性能之间的关系。
合金相图中合金的熔点越高、结晶温度范围越大,合金的流动性越差,易形成分散缩孔,偏析严重,合金的铸造性能差;反之熔点越低、结晶范围越小,合金铸造性能越好。
塑性变形13.比较具有体心立方晶格金属与具有面心立方晶格金属的塑性。
体心立方晶格与面心立方晶格的滑移系数目相同(6×2=12,4×3=12,),但面心立方晶格的滑移方向要多,故塑性要好。
14.简述金属经过冷变形后组织和结构的变化。
金属经过冷塑性变形后,其组织结构变化是金属的晶粒发生变形,晶粒破碎亚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变形程度严重时会出现织构现象。
15.指出冷塑性变形金属在加热过程中各阶段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回复,晶体缺陷减少,内应力降低。
再结晶,畸变的晶粒变成无畸变的等轴晶粒,亚晶粒数目减少、尺寸增大,位错密度下降;加工硬化消除。
晶粒合并长大,机械性能下降。
16.金属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金属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与再结晶温度及预先变形程度有关。
17.简要说明加工硬化在工程中的应用。
加工硬化在工程中的应用:①强化金属;②提高零件的使用安全性;③使某些压力加工工序能顺利进行。
18.简要说明铸钢锭经热加工(轧制、锻造)后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变化。
铸钢锭经热加工后组织:晶粒可细化,成分可均匀,缩松、微裂纹、气孔等可焊合,使组织致密,并形成纤维组织;其机械性能明显提高,并具有方向性。
铁碳相图19.从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形成条件及组织形态上分析共析渗碳体与共晶渗碳体的异同点。
共晶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是相同的。
共晶渗碳体是由共晶成分的液体经共晶转变形成的,为莱氏体的基体。
共析渗碳体是由共析成分的奥氏体经共析转变形成的,以片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从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形成条件及组织形态上分析一次渗碳体与二渗碳体的异同点。
20.一次渗碳体与二次渗碳体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是相同的。
一次渗碳体是从液体合金中结晶出来的,呈宽条状。
二次渗碳体是由奥氏体中析出的,在钢中呈断续网状或网状在白口铁中与共晶渗碳体连为一体。
热处理21.简述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当钢加热至Ac1以上时,通过奥氏体的形核长大、未溶渗碳体的溶解及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步完成奥氏体化.即F(0.0218%C,体心立方晶格)+Fe3C(6.69%C,复杂正交晶格)→A(0.77%C,面心立方晶格).22.简述钢的含碳量和原始组织对钢的奥氏体化的影响。
钢的含碳量增加,原始组织中的珠光体变细,都会使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相界面增多,加速奥氏化。
球状珠光体的奥氏体化速度低于片状珠光体。
23.绘图说明共析钢的CCT曲线与共析钢的TTT曲线的差异。
CCT曲线在TTT曲线的右下方,并且无贝氏体转变区。
(图B-7)24.从图示TTT曲线判断该钢可能属于哪几类碳钢,并写出各自按V1和V2冷速冷至室温所得到的组织及热处理工艺名称。
图A-6①可是亚共析钢或是过共析钢;②按V1冷速冷至室温,亚共析钢为F+P,称完全退火;过共析钢为P+Fe3CⅡ,称完全退火;②按V2冷速冷至室温,亚共析钢为F+M,称亚温或欠热淬火;过共析钢为Fe3CⅡ+M,称为淬火或不完全淬火。
25.选择下列零件的退火方法:(1)用弹簧钢丝(强化的)经冷卷成弹簧后;(2)消除60钢锻件的过热组织。
(1)去应力退火;(2)扩散退火26.选择下列零件的退火方法:(1)低碳钢钢丝多次冷拉之间;(2)T10钢车床顶尖锻造以后。
(1)再结晶退火;(2)球化退火27.为什么一般情况下亚共析钢采用完全(奥氏体化)淬火,过共析钢采用不完全淬火?亚共析钢完全淬火为M,硬度高;不完全淬火为F+M,F使钢的硬度不均匀且低。
过共析钢完全淬火为粗大M+较多A’,不完全淬火为细小M+少量A’+Fe3C粒。
完全淬火由于Fe3C消失、A’增多、M粗大,不仅降低钢的硬度,而且增大变形、开裂的倾向。
28.为减少钢件的淬火变形、防止开裂,从淬火方法上应采取哪些措施?(1)淬火加热前进行预热,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可采用双液淬火、分级淬火及等温淬火,并且注意淬火操作方式。
28.45钢(Ac1=730℃,Ac3=780℃)分别加热至760℃,830℃,1040℃时的组织以及在水中冷却后的组织。
45钢加热至760℃、830℃、1040℃时的组织依次为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粗大的奥氏体;分别在水中冷却后的组织依次为马氏体+铁素体、马氏体、粗大马氏体。
31.判断T10钢(Ac1=730℃,Accm=800℃)分别加热至760℃,830℃时的组织和经水冷后的组织。
T10钢加热至760℃、830℃时的组织及在水中冷却后的组织:奥氏体+二次渗碳体、奥氏体;马氏体+二次渗碳体+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较多残余奥氏体。
30.某45钢(钢料是合格的)零件,淬火后出现硬度不足,试分析产生原因。
其原因可能是:(1)淬火加热温度或保温时间不足,炉温不均匀,零件表面脱碳。
(2)冷却速度不足,如淬火介质冷却能力不够大或操作不当等。
32.20钢制造的活塞销,经渗碳淬火后应该采用什么温度回火?经回火后活塞销表层是什么组织和性能(硬度)?低温回火150-200℃。
表层为回火马氏体+粒状渗碳体+少量残余奥氏体,HRC60左右。
33.45(Ac1=730℃,Ac3=780℃)钢制造的连杆,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试确定淬火、回火加热温度及淬火、回火后的组织。
淬火温度为820-840℃,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
回火温度为550-600℃,回火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34.T10(Ac1=730℃,Accm=800℃)钢制造的手锯条,要求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试确定淬火、回火加热温度及淬火、回火后的组织。
淬火温度为760-780℃,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粒状渗碳体+少量残余奥氏体。
回火温度为180-200℃,回火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粒状渗碳体+少量残余奥氏体。
35.简要说明45钢零件淬火后分别经过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及高温回火的组织与机械性能特点。
45钢淬火后经低温回火组织为回M,硬度约为HRC55,耐磨性高、韧性较低;经中温回火组织为回T,硬度约为HRC40,具有高的σe、σs及较好的韧性;经高温回火组织为回S,硬度约为HRC25,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36.从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及机械性能(HB、σs、Ak)方面比较索氏体与回火索氏体。
索氏体是由过冷奥氏体在600-650℃分解得到的,其中的渗碳体呈细片状;回火索氏体是由马氏体经高温回火得到的,其中的渗碳体呈细粒状。
两者的硬度相近,为低硬度,但回火索氏体的σs、Ak值高于索氏体。
37.简述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组织(M+A’)通过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回复、再结晶,并逐渐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组织。
38.从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及机械性能(HB、σs、Ak)方面比较屈氏体与回火屈氏体。
屈氏体是由过冷奥氏体在600-550℃分解得到的,呈极细片状;回火屈氏体是由马氏体经中温回火得到的,呈极细粒状;两者的硬度相近,均为中等硬度,但回火屈氏体的屈服强度及韧性均高于屈氏体。
39.试分析比较在正常淬火条件下20、45、40Cr、T8、65等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高低。
淬透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40Cr、T8、65、45、20。
因为铬提高淬透性;在亚共析碳钢中,随含碳量的提高,淬透性提高。
淬硬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T8、65、45、40Cr、20。
因为淬硬性主要取决于钢中的含碳量。
40.试分析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因素。
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因素有:(1)钢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钢中的合金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其次是钢中的含碳量。
(2)加热条件奥氏体化的温度及保温时间。
即凡使C曲线右移,降低临界淬火速度的因素均提高钢的淬透性。
41.45钢零件在高频淬火以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备热处理?常用预备热处理有哪几种?45钢件高频表面淬火前预备热处理的作用是:提高钢件心部的强韧性,并为表面淬火做组织准备。
常用的预备热处理有:正火和调质。
42.以渗碳为例,简要说明化学热处理的三个基本过程。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有:分解、吸收(吸附)和扩散。
以渗碳为例,分解:渗碳介质受热分解出活性碳原子;吸收:活性碳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进入铁的晶格,形成固溶体或碳化物;扩散:表层碳原子向工件内部扩散,形成一定厚度的渗碳层。
43.在易切削钢中,常加入硫,试说明其作用。
在易切钢中,硫与锰形成硫化锰,它能中断基体的连续性,使切屑短小(断屑),减小刀具磨损,从而有利于降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